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动态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两会·聚焦 | 李群委员: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时间:2023-03-12 来源:国家文物局

 

李群委员: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编者按: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时代新征程,值此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人民网推出“文艺星开讲”2023两会特别策划,邀请文化艺术界的代表委员,为文化繁荣发展建言献策,共同探讨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国家文物局供图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日前,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接受人民网专访,就发挥文物资源作用、擦亮中华文明标识、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等方面回应社会关切,展望新时代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今年全国两会您带来了什么提案?2022年,国家文物局收到了多少件建议提案?办复情况如何?

 

李群:今年我有2个提案。一个是《关于设立中国文化遗产大学的提案》。作为文物资源大国,我国尚未建立与丰富的文物资源相匹配、与繁重的文物保护任务相协调、与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议有关部门评估论证成立中国文化遗产大学,培养文物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创新实践、行业治理与行政管理等专业人才,为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奠定人才基础。另一个是《关于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加大文化遗产分量的提案》。文物和文化遗产具有穿透历史、关照现实、直抵人心的特性,是沟通民意、争取民心的有效方式。建议在国际发展合作中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合作的分量,健全文物国际合作机制,扩大文物国际发展合作规模,支持文物和文化遗产合作深度融入国家外交大局,促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做实做强。

 

2022年,国家文物局承办全国人大代表建议173件、全国政协委员提案144件,共计317件,承办数量较2021年增长14%。特别是首次牵头办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选题“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督办建议9件,牵头办理全国政协重点提案9件。在办理过程中密切与代表委员联系沟通,克服疫情影响、尊重代表委员意愿,通过调研走访、视频会议等形式,深入交流讨论,做到主办件沟通率100%。

 

人民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新时代新征程,该如何用好文物资源,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把文物承载的文化力量充分释放出来?

 

李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作出一系列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站在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高度,从多个方面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提出重要要求。去年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确立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文物工作方向。

 

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在保护好文物本体基础上,深入挖掘好、研究好、阐释好、展示好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文化自信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深化中华文明研究。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深挖细掘、全面阐释文物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把中华文明历史脉络、灿烂成就、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揭示展示出来。擦亮中华文明标识。系统梳理具有文化传统、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物资源,从文物和文化遗产的角度,提炼并推介一批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的文明标识,实证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以及其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创新中华文明传播。努力推出一批文物价值阐释传播精品,推动中华文明研究成果和标识体系走向大众。

 

人民网: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会同公安部持续开展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能否介绍一下近年来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有关情况?

 

李群:2020年,公安部、国家文物局在全国部署开展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共破获文物犯罪案件42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700余名,追缴涉案文物9.3万件,有力遏制文物犯罪多发势头。去年,公安部、国家文物局部署开展新一轮三年专项行动。国家文物局会同中央宣传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海关总署等部门联合制定《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工作方案(2023—2025年)》,继续保持打击文物犯罪高压态势。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妨害文物管理等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准确认定盗窃、盗掘等文物犯罪行为,规范文物犯罪案件办理程序,从制度上强化文物安全保障。

 

人民网:2022年11月16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迎来了诞生50周年纪念日。请谈一谈世界文化遗产对中国的意义,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在世界遗产事业中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

 

李群:1985年加入《公约》以来,我国积极推进世界遗产申报,让更多中华文明成果进入全球视野。目前,我国已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8项、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项,时间跨度近百万年,空间跨度5000公里,全景展示了中华文明各历史阶段、各发展领域的代表性成果,生动呈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展望未来,我们将按照“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要求,系统、有序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切实提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水平,实施一批系统性保护展示提升工程,持续擦亮世界文化遗产金名片。

 

人民网:2022年,“考古中国”项目发布多项重要成果,呈现出我国考古事业发展哪些新的特点?

 

李群:我国考古事业发展呈现如下新特点。一是学术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国家文物局策划、凝练“夏文化研究”“石窟寺研究”等18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聚焦国家考古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学术问题,取得诸多重要成果。二是科技考古领域更加广阔。科技手段应用于考古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大大拓展,技术水平不断进步,更加全面地提取历史信息,不断丰富历史内涵。三是多机构、跨区域合作更加有力。通过共建田野考古实习基地等方式,推动央地、校地形成合力,发挥不同学科、不同单位间多团队协作的作用,形成优势互补,展开联合攻关。四是国际交流力度更加深入。国内外科研机构持续共同开展合作项目,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的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民网: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接近两年,各地落实文件精神有哪些重大进展?

 

李群:自《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各地积极细化政策举措,已有23个省份正式印发了改革实施方案,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在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方面,我们开展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前期研究工作,推进长江流域、粤港澳大湾区等博物馆联盟建设,指导北京、西安等地开展“博物馆之城”建设,统筹推进各级各类博物馆发展。在提升服务效能方面,持续开展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等推介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各地不断推出更多精品展览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指导北京、深圳等地开展国有博物馆资产所有权、藏品归属权、开放运营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探索,完成1051家博物馆理事会建设,增强博物馆办馆自主权。在强化保障措施方面,修订发布《博物馆运行评估办法》及评估标准,引导和促进博物馆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人民网:近年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力度不断加大。请介绍一下下一步革命文物工作的总体思路。

 

李群:回顾这五年来,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理念深入人心,革命场馆、革命旧址成为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热门打卡地,全社会掀起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潮。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拓创新、勇毅前行,努力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再上新台阶。一是发挥革命文物实证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辉煌成就的独特作用,加大革命文物资源的普查、认定力度,提升革命文物保护水平。二是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出一批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历程为主线的保护工程和展示精品。三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化内容建设,倍增多样化、有温度、高品质的革命文物公共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革命文物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荣。

 

来源:人民网

记者:韦衍行

 

 

专访李群:推动对外文物交流合作,

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接受中国网专访。

 

李群指出,国家文物局将重点在联合考古、中外文物展览交流、世界遗产联合申报、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等方面,持续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物交流合作,发挥好文物“金名片”作用,讲好中国文物故事。

 

中国网: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以来“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今年有什么亮点?

 

李群: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交流合作不断拓展深化,为促进民心相通发挥了独特作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展的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从1国1处(柬埔寨吴哥古迹周萨神庙)拓展到6国11处(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尼泊尔、缅甸、蒙古国)。与“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开展33个联合考古项目,得到相关政府与人民的高度评价。2022年,习近平主席在沙特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过去几年,中沙联合开展塞林港遗址考古,出土的大量中国宋代、元代瓷器诉说着两国友好的过往”。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联合开展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写入习近平主席在乌发表的重要署名文章。李克强总理访问柬埔寨期间出席中国援柬吴哥古迹茶胶寺保护修复项目移交仪式。

 

世界遗产申报扎实开展,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遗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联合申遗有序推进。文物展览成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金名片”。“十三五”期间,文物出入境展览累计300余项,“华夏瑰宝”文物展、“东西汇流:13—17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绵亘万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展,特别是与亚洲46国及埃及、希腊合作举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以文物展览凸显与各国文化关联、交融与互鉴。

 

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文物保护修复、考古、博物馆、学术研究、人员培训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进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加强中外文物展览交流。今年,国家文物局将做好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修复项目、柬埔寨柏威夏寺保护修复国际协调委员会中国主席国履职工作、中意文化遗产地结对等文化遗产国际合作重要项目。拟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一带一路”文物考古相关展览,出版“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图集,梳理十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与联合考古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中国网: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提出“中国愿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的重要主张。今年,为落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国际倡议,国家文物局将有什么进一步的举措?

 

李群:2019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宣示“中国愿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为更好传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撑”,为促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明传承提出了新方案。文化遗产合作成为亚洲文明交流合作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

 

2021年,国家文物局以线上方式主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会议期间,中国等亚洲27国发布《关于共同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倡议》,中国等亚洲10国发起“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此后国家文物局持续推进联盟机制建设,设立联盟秘书处,并不断推进联盟向实体化国际组织发展。

 

今年,为进一步夯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作为亚洲政府间文化遗产专业性交流合作机制的作用,拟举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邀请联盟创始成员国,中亚、东盟等30余个亚洲国家文化文物主管部门官员、专家参会。会议将正式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并举办一系列相关活动。

 

中国网:社会公众都很关心我国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请介绍下近十年来的具体情况,有什么亮点?

 

李群: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外交因素,牵动海内外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与意大利总理共同见证796件流失文物返还中国,高度评价流失文物返还在促进文明交往、增进民心相通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1年,“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制度”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2022年,国家文物局设立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办公室,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制度化、体系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与美国、意大利等24个国家签署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政府间双边协定,逐步形成了外交谈判、执法合作、民事诉讼、协商捐赠等工作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共实现31批次、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涉及港澳台地区和美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等10个国家。2019年,国家文物局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成果展》,精心遴选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展出600余件珍贵文物。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实施了多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代表性追索返还案例。2020年,68件走私文物从英国顺利追索回国,为这次持续25年的跨国文物追索行动画上句号,入藏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专柜展出。同年,国家文物局成功阻止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流失隋代佛首在日本拍卖并促成回归,亮相2021年央视春晚,之后回归原属地。

 

中国网:文物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金名片”。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调整优化,未来,国家文物局还将在文物国际合作、文明交流互鉴等方向开展哪些新的工作?

 

李群: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部署,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加强文化遗产交流合作,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一是让文物走进国际舞台,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配合国家重大外事活动,推动让文博机构成为“国家文化客厅”,让文化遗产的感召力为大国外交助力,增强文物国际合作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发挥文物展览“金名片”作用,积极参与文化遗产全球公共产品供给,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文化故事、中国与世界的故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

 

二是深度参与文化遗产国际治理,进一步提高国际话语权。用好国际文化遗产领域制度性权利,继续加强针对文化遗产主要国际组织、国际合作机制和项目的人员输入和方向引导,宣传中国观点、发出中国声音,持续提升国际话语权。用好国际组织、国际合作机制和项目平台,实施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等品牌项目,推进中外联合考古与世界遗产跨国申报,推动中国文物工作者走出去,中国文物保护理念、方法、标准走出去,中华文化影响力走出去,增强文物对外交流合作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

 

三是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围绕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持续夯实政府间文化遗产交流机制,扩大“一带一路”文物保护、联合考古、展览交流、人员培训、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等各领域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文化遗产保护智力支持和技术援助,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把文化遗产合作同改善民生、连通民心融合起来,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四是推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联合相关国家,将文物流失国关切纳入最新国际文书,体现在最新国际协调机制中,与广大文物流失国共建更加平衡合理的文物追索返还国际秩序。综合运用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多种方式,促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文物返还成功案例,加强国内国际宣传,振奋民族精神、激荡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五是进一步画好文化同心圆,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引领,构建内地与香港、澳门全方位文化遗产合作新局面,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文化发展大局,提升港澳民众知史爱国意识,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打造中华文化走出去枢纽平台。

 

来源:中国网

记者:葛蕾 秦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