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动态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马萧林: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是我的事业追求丨我这十年

时间:2022-07-19 来源:顶端文博

“马老师,六号墓里发现一件玉器,你快来看看!”“真的?不会吧?”

听闻技工的一声惊呼,马萧林欣喜中带着一丝疑惑,快步走向六号墓。当技工拨开覆土,露出墨绿色的器物时,他惊呆了,“太不可思议了。”

马萧林回忆,在本世纪初,河南境内的仰韶文化中期的墓葬中鲜有遗物,连陶器的身影都少之又少,就更不要说珍贵的玉器了。这件玉钺,不仅是河南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玉器,更说明了中原地区的史前社会结构很可能从仰韶文化中期就开始出现复杂化倾向。

 

△灵宝西坡遗址出土的玉器

随着第一件玉钺重见天日,又有几件玉器相继出土,它们当中的两件,如今藏于河南博物院。身为河南博物院院长的马萧林,回忆起当年考古的一幕幕,依然感慨万千。

从手铲释天书、拂尘觅古幽的田野考古人,到统筹分管全省文物考古工作的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再到如今的河南博物院掌门人,十余年来,马萧林的工作轨迹遍布河南整个文物系统。

“无论在哪工作,我的研究方向依然是考古。让文物开口说话,真正活起来,是我的事业追求。”马萧林说。

他建成了中国考古领域最大的动物考古实验室

绝大多数人对马萧林的第一印象,是河南博物院的“网红”院长,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手持手铲,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广阔的中原大地上深耕多年。

1994年入行考古以来,马萧林主持或参加了十余项重大考古调查和发掘项目。其中包括中澳美联合考古队在伊洛河流域的考古调查、河南灵宝铸鼎原地区的考古调查,以及孟津妯娌遗址、灵宝西坡遗址考古发掘等。

 

△马萧林博士在国际加工骨研究学会的第八次会议上做展板报告(图片来源:河南考古)

特别是灵宝西坡遗址考古发掘,把学术界原定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起始时间从公元前2500年提到了公元前3500年,还入选了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

2000年4月,马萧林受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奖学金资助,在墨尔本拉筹伯大学攻读动物考古学方向博士学位,为他后期组建多学科考古实验室打下了良好基础。博士毕业后,他谢绝了国内多所重点大学邀请,回到原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那时候,出国学考古的人不多,学成回来的就更少了,我觉得只有在自己植根的土壤上才有学术的追求和个人的发展。”

2005年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了以马萧林为学科带头人的多学科考古实验室,重点发展中国新兴的动物考古学和科技保护。短短几年,河南的多学科考古就走在了全国前列,还建立了中国考古领域最大的动物考古标本室,如今,标本室有300多种动物5000多个样本,成为国内外高校师生开展动物考古研究的基地。

马萧林回忆,有一次他在写论文时,想查找国内野猪头的骨骼数据,一直没查到,这让他意识到,野猪标本数据需要完善。于是,2005年到2008年期间,他搜集了一大批野猪头的完整骨骼,通过积累和完善,他手里的野猪标本量在全世界考古同行里是最多的。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Fiona Marshallb(右二)、刘歆益(左一)、Ximena Lemoine(左二)与马萧林博士(右一)在讨论野猪的年龄(图片来源:河南考古)

多年的田野考古、出国留学和在国外高校做访问学者经历,极大程度上拓宽了马萧林的学术视野,在国内外的考古理论方法方面,也有了很好的积累沉淀。

在担任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期间,马萧林分管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文物对外合作交流处和文物科技保护、文物安全等工作。

基于留洋和做访问学者时与外界保持的联系,在马萧林的带领下,河南文物系统与国外同行开展了多次合作。例如,与瑞典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联合推出了两次重要展览,此外还和哈佛大学、墨尔本大学合作开展动物考古、文物保护等工作。“中蒙联合考古发掘项目,就是我任副局长期间推动的。”马萧林说。

 

△现生动物骨骼比较标本库(图片来源:河南考古)

不仅如此,马萧林还建立了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网络体系。从省考古院和博物院,再到地市的郑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都建立了文物保护修复的实验室。与此同时,还举办了每年一期的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一直持续到今天。马萧林说,河南文物保护修复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已经有了200余人,规模和水平位居国内前列。

接任河南博物院院长,挑战与机遇并存

如今的河南博物院,是文博爱好者的天堂,是人们口口相传的“网红打卡地”,在媒体影响力、海外影响力等排名上,河南博物院多次位列前茅。

数不清的光环,是河南博物院自2020年9月24日重新开放以来成绩的最好体现。

 

2017年6月,马萧林到河南博物院工作,首先面临的就是主展馆已经关闭两年的问题。他回忆,当时抗震加固工程的前期工作还没完成,所以从上任的第二周,就开始着手推进项目,从设计方案到经费一一落实。此外还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例如文物保护修复室条件较差、办公室空间不够、专业人才队伍不强等,这让马萧林感到“压力山大”。

“我到博物院的那年,正好是河南博物院建院90周年,在年底的工作总结会上,我提出要在河南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的时候,把它打造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博物馆。”马萧林说,河南博物院具有得天独厚的藏品资源,但受制于展厅面积小和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马萧林说,国家文物局近两年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打造10-15个世界一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毫无疑问是要努力进入这个行列里的。

 

△谈及河南博物院的未来,马萧林很有信心

人们提及河南博物院,话题度最高的莫过于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

马萧林介绍,2019年2月,河南博物院的文创办正式成立,当时的场地只有十几平米,销售额不高,难以支撑工作人员的工资,就更不用提创收和盈利了。

2020年底,随着河南博物院全面开放,人流量有了很大提高,在丰富了文创产品种类的基础上,销售额达到了800多万元;继考古盲盒等一系列产品爆红后,2021年,豫博文创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呈现成倍增长的势头。

 

△河南博物院文创仕女乐队手办

马萧林坦言,曾几何时,他欣喜于社会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也困惑于公众文化服务的匮乏与落后。通过豫博文创从诞生到如今的势如破竹,他得出一条结论,只有跟公众建立共生共长的关系,传统文化才会焕发活力,文化传承才会薪火绵延。

在工作中,马萧林经常强调,河南博物院是个大IP,把它用好了,所有的工作都不是问题。很多企业愿意与河南博物院合作,都是看中了这个IP,看到了珍贵文物背后的价值和文化元素。此外,观众对来到河南博物院参观的热情,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创事业的发展。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博物馆馆长?马萧林这样回答

据数据统计,如今全国博物馆数量已经超过6000家,历史类、自然类、科技类、综合类等应有尽有。那么怎样打造一个优秀的博物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博物馆馆长,又该怎么做?

在马萧林看来,要把博物馆做好,最重要的就是定好位,定好方向,然后围绕定位做好陈列展览、公共服务等工作。

“一座优秀的博物馆,不在于面积大小,也不在于设备高端与否,主要在于博物馆的内涵。要把内涵挖掘好展示好,有吸引公众的特色,才能让大家愿意来参观。所以优秀的博物馆不在于大而全,胜在定位。”

 

△马萧林认为,文博产品火爆背后是文化自信

基于此,马萧林说,一名优秀的博物馆馆长,需要具备行政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只有两方面都具备,才能带领博物馆做好定位,做好创新,挖掘潜力。

在日常工作之余,马萧林依然承担着考古方面的工作,在2020年,他还做了《骨器研究与古代社会》的专题报告,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的百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无论是在文物局工作还是在博物院工作,马萧林都离不开考古。“怎样让观众理解考古成果?如何把考古成果活化、简化,从而更容易理解?怎样让观众更直观地通过文物了解古代社会?”这都是他这些年来反复思考的问题。

“工作岗位的转变其实是相互促进的。作为考古人的这段经历,对我而言是很好的积淀。十余年来在不同岗位上的锻炼,让我对如何发挥河南文物大省的优势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也因此取得了相对满意的成绩。”马萧林认为,考古作为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业,从学历到经历再到资历,都是融在一起的,是相辅相成的。

马萧林也在采访中透露,他提出,未来河南博物院新馆基本陈列的主题将围绕《何以中国》展开,正是希望既从考古的角度、也从公众的角度给观众呈现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成就,给观众讲述“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故事,让海内外观众走进河南博物院了解中国历史的全貌,认识和理解当今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