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动态
文物保护
春晚C位,怎么就泪目了?
2月11日晚,农历春节除夕夜,一件穿越千年的“国宝”惊艳亮相春晚舞台。它便是漂泊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也是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
作为《国宝回家》特别节目的“嘉宾”,它的出现让观众泪目。圆润高雅的脸庞,平静柔和的微笑,在逐渐拉近的镜头里,佛首的每处纹路都清晰可见。这一瞬的凝视观望,却好似带我们穿越了一世纪的历史沉浮。文化的力量,无声且震撼。
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国家文物局供图 罗征/摄
据了解,太原天龙山石窟开凿于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在上个世纪上半叶遭到大规模的盗凿,致使很多文物流失海外。现在天龙山石窟没有一尊佛像是完整的,此次亮相春晚的佛首便是第一尊从日本回来的天龙山佛首。
每一件流失在外的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也都蕴涵着我们无法割舍的民族情感。让文物回家,无疑是对历史遗产传承最好的保护和尊重,也是坚定文化自信重要的力量源泉。
有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有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仅2019年就有1000多件文物归来。要知道,绝大多数跨国文物的追寻都是一件耗时费力的事。也正因此,每一件文物回归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多年的努力。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之马首
但文物特殊的文化属性和历史功能也决定着,对于流失文物的追寻,即使再难也值得。
回归文物在春晚这种国民性的大舞台亮相,更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是一场全国人民欢迎流失文物回家的盛大仪式感,是我们对于久别重逢最温暖的回应。
这也是一堂生动庄重的历史课,它将珍视文物、保护文物的情感写到每一个国人心中,倡导全民都能树立一种正确的文物观。
央视春晚截图
也应该意识到,对流失文物的追索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它应该上升为一个社会课题,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去完善、去解答。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群星熠熠的春晚舞台,C位只留给这尊国宝,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人们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心态,也折射出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最近几年,各类文博节目的热潮兴起,这也恰说明,人们对历史越来越关注,对文物的故事越来越感兴趣。可见,在物质世界丰富的当下,人们对文化情感的汲取依然有着强烈的需求。
2019年,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被成功追索,重新回到祖国。
如今,冗杂的碎片化信息和浅阅读意识在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但依然有许多人能在浮躁的日常中沉下心来,去感受一件文物的温度,去研究一段历史的沉浮。这也正是因为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史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藏着取之不竭的知识宝藏。
“读史使人明智”,这句我们从小就熟读的话,最需要用实践去感知。
来源:光明日报
- 上一篇:昔日中原红色首府 今朝尽展亮丽新颜
- 下一篇:文物建筑火灾风险源探析与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