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研究

文物研究

《重修香山寺碑记》考

时间:2023-03-20 来源:宝丰县文物保护利用服务中心

河南宝丰香山寺自东汉初建立至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历史,期间兴废有时,特别是在王朝政权更迭时,香山寺多遭战火损毁,这些历史在文献和香山寺碑刻中多有记载。在香山寺历史研究中碑刻是重要的实物依据。不仅要对现存碑刻进行深入研究,对新发现碑刻的研究更不容忽视。本文考证的《重修香山寺碑记》碑刻就是在不经意中发现的,该碑刻的发现填补了香山寺的一段重要历史空白。

一、碑刻的发现

2016年8月在清理大悲观音大士塔广场垃圾、平整土地时,在大悲观音大士塔西约50米处发现碑刻一通和碑座一个,经辨认为清代《重修香山寺碑记》,10月11日,河南省文物局、中国新闻网等网站以《河南宝丰发现<清代重修香山寺碑记>碑刻》进行了报道。该碑刻碑身高约180厘米,宽约142厘米,厚约41厘米。碑刻周边有缺损,碑额损毁严重篆字无法辨识。碑刻年代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立,由李道光撰文,李德伦篆额,李建枢书丹。碑文十九行满行四十二字凡五百零五字。碑文记述了明末香山寺经历“流土之变”过程。

二、碑刻撰文、篆额、书丹者简介

撰文李道光,宝丰人,字闇如,号伯曦,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卒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明崇祯已卯(1639年)科举人,时任北直(今河北、北京、天津一带)真定府(今衡水市等地)武强县知县,后调补广州府经历司经历,补授陕西平凉府经历。在任武强县知县时主编《武强县志》。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敦请孝廉李子道光、德伦,抜选朱子旭”共同修撰《宝丰县志》。李姓君宝九世孙,耆宾派人,育有四子,长子继志、次子崇志、三子宏志、四子尹志。其三子宏志较有影响,字亦重,号桥水,是博学者,擅长乡邑文献,以收徒、著书终身,《宝丰志》《汝州全志》《中州先哲传》均为其立传。《宝丰桥水先生墓表》、清道光《宝丰县志》载其主讲宝丰春风书院二十载,后宝丰知县李彷梧于1837年十月为其刻著四卷《桥水文集》撰,存于县署以传后世。碑刻所涉及事件在其《述往》中亦有记载。

篆额李德伦,宝丰人,字敖文,清顺治丙戌(1646年)科举人,时任山西平阳府(今临汾、运城市等地)平陆县知县。他也是清顺治《宝丰县志》修撰者之一。李姓海州派人,其与李道光同为君宝第九世孙。

书丹者李建枢,宝丰人,字天轴,清顺治乙未(1655年)科拔贡,庚子(1660年)科副榜,清康熙丙午(1666年)科经魁,时任广西太平府(今崇左市)崇善县知县。

 

碑文记述了明末“流土之变”后,香山寺“殿宇悉被焚毁”、“寺僧百余众,屠戮几尽”。清顺治二年(1645年)寺僧福聚携徒庆洪重回香山寺,历时二十余年重建水陆殿、伽蓝殿等佛殿,使香山寺颇具规模,“香火日增”。

根据碑文内容,结合文献记载可知,明末香山寺遭“流土之变”损毁严重,“流”指流寇,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宝丰、郏县一带的活动(此称谓贬损农民起义);“土”是指当地土匪。如《明史》载“崇祯十四年正月贼陷宝丰,知县朱由椷死之”;清道光十七年《宝丰县志·城池》载“崇祯壬午冬,闯贼李自成毁南门两旁,拆平东南角,又设立贼官,蹂躏盘踞,经略孙传廷急力征剿,火炮攻击,周围破碎”,其《兵事》载“闯贼壬午郏县几成擒,而官军自乱至败,故闯贼犹甚畏传庭,癸未改邑为宝州……甲申十七年,贼陷京师,僭号,自西安府遣邑生员宋元圃来权知州事”;《绥寇纪略》载“孙督师全军驻龙门,催孟县之梁,别遣兵五千追贼于汝州,贼已尽奔宝丰……”;《述往》载“壬午十五年……是岁闯、曹二贼合军攻开封,决河灌城,朝廷以孙传庭□□,几成被擒,急渡汝水入香山,……”。

另清乾隆《宝丰县志》卷五《兵燹》载“汝才以是岁九月至,屯香山,自成赴郏县。传庭卒至,自成出不意,几成擒,仓皇渡汝水奔汝才营,尽弃辎重,堆积盈野。官军争下马,捋拾捆载,复行列。汝才遥见,率徒冲击,官军遂大溃,传庭西奔”;清同治三年《郏志》载“崇祯十五年,声言官军下潼关,而密遣别将将兵出潼关,自南阳鸦路趋宝丰……贼将罗汝才在香山,觇知官军乱,急还兵捽之。官军仓促不知所为,又胸腹膨脝不可俯,而马重载不能驰骋,遂溃而北,其被杀堕河溺死者不可胜计”。清郑廉撰《豫变纪略》第六卷载崇祯十五年“十月……汝才在香山觇其状,乃还军击之。官军仓促不知所为,且其胸腹率臃肿膨亨,不可俯仰,而马鞍如驼峰亦不可驰骋,遂大败,死者不可胜计”。几处文献记载了在香山寺的那场战斗,以及战斗的惨烈。

上述文献记载显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由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与明王朝在汝州、宝丰、郏县等地进行了多次战斗,李自成部将罗汝才在香山参与了战斗。但未涉及香山寺。而碑文云遭崇祯末‘流土之变’,殿宇悉被毁……”两者综合即知此战香山寺未能幸免,对香山寺的破坏是毁灭性的,碑文“宝塔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形象地描述了香山寺在经历战火后的凄凉、破败之景。以文献、碑刻记载,明末“流土之变”是香山寺历史上因兵燹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一次。

三、碑刻保护与展示利用

碑刻发现后,急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结合《宝丰香山寺大悲观音大士塔及碑刻修缮工程设计方案》首先将碑刻复立,然后按照修缮工程设计方案中碑刻的保护措施实施。

碑刻复立:在做好清理、资料整理(拍照、制作拓片等)、位置选定(立于大雄宝殿前《重修大雄宝殿记》碑西)、移碑方案制定等前期准备工作后,于2017年11月22日至23日顺利完成碑刻复立工作

 

 

保护措施:结合《宝丰香山寺大悲观音大士塔及碑刻修缮工程设计方案》中碑刻的保护措施,进行碑身清理、增建保护罩,该项工作已完成。

四、结语

《重修香山寺碑记》碑刻的发现为研究香山寺明末清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填补了《宝丰县志》等文献的空白,丰富了香山寺的不可移动文物,这是对我们文物保护工作最好的回馈。

(本文原载于《理财收藏杂志》2022年第九期,内容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