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研究

文物研究

宝丰廖旗营考古发掘汉代至明清时期墓葬群

时间:2022-06-20 来源:宝丰县文物保护利用服务中心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设计规划和施工的顺利完工, 纵贯河南南北的总干渠流经南阳、平顶山等8个省辖市32个县(市、区),在中原大地形成了一条融汇各个文化发展时期和各种文化因素的古代文化廊道。宝丰廖旗营墓地是一处以汉代墓葬为主的墓地,位于平顶山市宝丰县城关镇廖旗营村东北,西起净肠河,东至史营村东北,绵延近2千米。因南水北调中线河道正好从其中部穿过,故被列为河南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发掘项目之一。

2010年10月,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系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墓葬一百多座。共清理汉代至明清时期的墓葬134座,出土陶、瓷、铜、铁、金、银、石、骨等质地不同的遗物近600件(套)。

一、汉代墓葬

廖旗营墓地的汉代遗存包括75座墓葬和1座窑址,墓地区划分明,排列前后有序,随葬器物阶段性特征明显,对于研究豫西地区的汉代文化发展序列,探讨当地墓葬习俗,研究其所反映的汉代社会面貌,具有重要价值

 

画像砖墓门。长120、宽约102、厚18厘米,由5块空心砖组成(即门楣、门扇、门柱)。门楣长120、宽18、厚16厘米;门扇由两块空心砖组成,尺寸相同,均为宽45、高86、厚18厘米,主要纹饰为几何图案、兽首衔环、树和仪仗俑;门柱东西各一,尺寸相同,纹饰主要为仪仗俑和树。

二、明代家族墓

墓群共葬有李氏家族五代人,13座李氏家族墓自西向东斜向排列,每世再依长幼次序依次葬入,这种葬法在当地称之为“陇葬”(陇葬之法见于《三元总录》)。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两座墓不排除存有殉人陋习。

依据出土的9方墓志记载,李氏家族成员多为邑庠生(明清时期州县学为“邑庠”,也就是秀才),李秉仁为进士,李持衡官阶较高,为山西太原府通判,并敕封承德郎(文散官名,正七品上)。因此李氏家族也可称为当地的“诗礼族”。   李真为“明寿官”(按照明代制度,奖励“德行着闻,为乡里敬服者”,即是虚职,又是荣誉)。

 

 

墓志中提及的李氏家族成员在清道光十七年《宝丰县志》中有多条记载,事迹基本与墓志所述符合,证实了墓志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为明代地方史志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据县志记载,结合出土墓志,则可看出李氏家族同当地大族和名士望族均有姻亲关系。墓主身份、长幼关系及卒葬年代明确,为研究本地区明代丧葬制度及明墓断代,探讨当地明代家族墓埋葬习俗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三、明代墓志

李持衡墓志。志盖与志身尺寸相同:长 99、 宽 97、 厚 20 厘米志盖底边刻莲瓣纹 ,其余三边刻卷草纹中部阴 刻篆书“敕封承德郎定所李公墓志铭 ”3 行12 字;志石四周纹饰与志盖相同志文阴刻楷书38 行,满行 33

志文记载了李持衡祖上迁徙和家族历史,其笃学志坚,任山西太原府通判时的清廉事迹,讲述了其与诸弟子相友爱穆,教化弟子,敕封承德郎等生平事迹。

 

 

(文章参考《宝丰廖旗营墓地》考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