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大营镇

时间:2017-02-07 来源:

  宝丰县大营镇位于河南省中西部,是宛(南阳)洛(阳)古道重镇,已有2700年的历史,是隋唐以来豫西鲁、宝、汝三县交界处商品物资的重要集散地,曾因市井繁华有过“双城”之美称。207国道和南石线穿境而过,南行110公里可过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北走100公里可至九朝古都洛阳。镇域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凉汝官窑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寿峰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上李庄窑址等名古迹。同时保存着许多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如:山陕会馆、王之晋旧居、邢老商老宅、苏英臣老宅、王栓柱老宅等,这些建筑结构严谨,气势恢弘,石刻、木雕、砖雕工艺精巧,集中反映出明清及民国时期豫西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一、大营镇概述

  大营镇位于宝丰县西部20公里,伏牛山脉边缘的浅山地带,全镇辖38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198个村民小组。全镇面积64平方公里,人口5.2万,是宝丰县的第一人口大镇,是全省首批被命名的“中州名镇”。 矿产资源主要有主焦煤、铝粘土、铁矿石、伊利石等十余种,是河南省西部优质主焦煤集中产区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被学术界称为第二个“兵马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仿汝瓷制品品种繁多,工艺精湛,可与宋代汝官瓷媲美。汝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58年,大营镇荣获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的“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1988年,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1991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先进单位”;1992年,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5年,被省、市确定为“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200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2010年,被省绿化委授予“全省造林绿化模范镇”,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二十强镇”。2013年6月,大营村被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化厅、财政厅公布为“河南省传统村落。”

  二、历史沿革

  大营镇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形成村落,隋唐称青岭镇。《宝丰县志》(清乾隆)“青岭镇”条有:“《宋史食货志》:提辖京西矿冶,此当政和初。因青岭镇界产玛瑙,宝货兴发,蒙朝廷赐名‘兴宝镇’。宋代瓷业繁盛,商贾云集,宝货兴发,有“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之美誉。金代称汝南镇,元初遭兵燹,几成废墟。明代因兵屯和移民数量较多,洛阳中护卫所营地设于此,号称大营,制名永宁乡。清代称丁屯里大营,属汝州管辖。1935年,插花地界划分,大营划归宝丰县。解放后称宝丰二区大营镇。1957年由镇变乡。1961年称大营区,1983年改称大营乡,1985年复称大营镇。

  三、汝窑遗址

  (一)清凉寺汝官窑遗址

  清凉寺汝官窑遗址位于大营镇清凉寺村及韩庄村。遗址呈不规则的长圆形,面积约133.2公顷,该处是宋、金、元代以来烧造历史延续数百年的重要制瓷场地,是北宋五大名窑之一,北宋晚期,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有“名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

  窑址出土有宋、金、元不同时期文物标本近200万件(片),其中御用汝窑天青釉瓷片和素烧器残片达100多万件(片),可复原约5000件,有不少器形、釉色、状饰在传世品中罕见。器物种类有碗、盘、碟、盆、钵、洗、盏、盏托、盒、套盒、壶、瓶、罐、樽、薰炉、三足筒形器和器座等。釉色以天青、淡天青为主,青绿釉也占一定数量。

  从1987年至2002年,经对遗址进行八次考古发掘,最终找到并确认为汝窑遗址。该遗址2000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项目;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全国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曾被评为“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二十世纪河南十项重大考古发现。

  (二)上李庄窑址

  上李庄窑址位于大营镇上李庄村东南。该遗址为宋代窑址,面积约8.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采集瓷片胎骨淡灰,釉色为天青和豆青色两种。1982年2月被宝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宝丰县人民政府公布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

  四、历史传统建筑

  (一)关帝庙

  关帝庙又名山陕会馆,豫西军工处兵工厂二分厂,于1948年6月在此设总厂址,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位于大营镇大营南关村南部。该庙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前为卷棚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灰瓦顶,有明柱六根,狮形或覆盆柱础。正殿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灰瓦顶,檐下施龙首形斗拱,殿内明柱八根,覆盆形柱础。关帝庙内的墙壁上嵌有“雍正八年的功德碑”一通。两座建筑相距较近,均坐落在一石砌台基上。

  (二)大营吴水旺老宅

  大营吴水旺老宅位于大营镇大营六村。清代建筑,原为阁楼式建筑,现改建为一层正房三间。坐北朝南,面阔9.6米、进深5.8米,面积56平方米。墙体青砖、青石混砌。室内有明柱2根,木制门窗,硬山灰瓦顶。正堂后墙上方镶嵌康熙书法碑,该碑原为清康熙帝赐翰林侍讲吴垣之横幅,后勒石奉于吴家之御书阁上。碑宽1.1米,高0.6米。碑文为御书米芾诗一首:风暖云开晚照明,翠条深映凤凰城。人间欲知云和态,听取新诗玉管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寿峰寺

  寿峰寺位于大营镇李坪村后窑自然村西部。该寺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现存正殿一座,面阔三间10米,进深6.6米,硬山琉璃瓦顶,檐下施斗拱。偏殿三间,坐西朝东面阔9米,进深4.5米,均为硬山灰瓦顶。清《宝丰县志》有记载。二门墙上嵌有清道光重修寿峰寺碑刻5通。

  (四)大营王之晋旧居

  王之晋旧居位大营镇大营一村中部。该宅是明代崇祯年间兵科给事中王之晋所建,现存主房一栋,三间二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9.6米,进深5.4米,建筑面积104平方米。主房已改建,硬山灰瓦顶,墙体青砖垒砌,地基青石。

  (五)大营邢老商老宅

  大营邢老商老宅位于大营镇大营一村中部。该宅建于清代,现仅存南屋三间,坐南朝北,面阔3间10米,进深5.5米,建筑面积55平方米,硬山灰瓦顶,墙体青砖垒砌,门框上有匾一块上刻有“吉星高照”。该宅对研究清代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六)大营王丰西老宅

  大营王丰西老宅位于大营镇大营一村中部。该宅建于清代,现存主房一栋、西厢房一栋。主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0米,进深5.5米,西厢房面阔三间10米,进深5.6米,总面积105平方米。硬山灰瓦顶,墙体青砖土坯混砌而成,木质门窗,地基为青石。

  (七)大营苏常聚老宅

  大营苏常聚老宅位于大营镇大营一村中部。该宅系清代建筑,坐西朝东,五间二层,面阔16.5米,进深5.5米,建筑面积为182平方米。地基青石,墙体由青砖垒砌而成。硬山式灰瓦顶。建筑南端一间是过屋,过屋的门上方有一石刻,上刻“吉星高照”。该宅对研究清代民居建筑具有一定实物资料价值。

  (八)大营王栓柱老宅

  大营王栓柱老宅位于大营镇大营二村东部主街路北。该宅系清代建筑,现存主房三间。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0米,进深5.5米,建筑面积为55平方米。地基青石,墙体由青砖垒砌而成。有明柱4根,暗柱4根,出前檐,梁头处有雕刻精美的纹饰,前墙粉饰过。

  (九)大营郭会仁老宅

  大营郭会仁老宅位于大营镇大营二村东部主街路南。该宅系清代建筑,现存房屋一栋。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0米,进深5.5米,建筑面积为55平方米。地基青石,墙体前墙为土坯,其它墙为青砖,木质门窗,硬山式灰瓦顶。后墙有一个圆券门,门上方有一匾。

  (十)大营苏胜利老宅

  大营苏胜利老宅位于大营镇大营二村中部主街路北。该宅为清代建筑,现存南屋3间(含一间门楼)。坐南朝北,面阔三间9米,进深一间5.5米,建筑面积为50平方米。大门圆券门,上饰有砖雕,青石地基,墙体为青砖土混砌,木质门窗,硬山灰瓦顶。

  (十一)大营苏英臣老宅

  大营苏英臣老宅位于营镇大营二村中部主街路北。该宅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原为一进院,现仅存门楼和邻街厢房共三间,面阔三间10米,进深5米,建筑面积为50平方米。大门为圆券门,上饰有砖雕门罩,门罩上方有方形门额。两山均有墀头,墙体为土坯、青砖混砌,木质门窗,硬山灰瓦顶。脊兽文革时遭人为破坏。该宅曾做过大队食堂,至今还有“公共食堂”字样。

  (十二)大营李根发老宅

  大营李根发老宅位于河南省大营镇大营二村中部。该宅为清代建筑,现存南屋3间(含一间门楼)。坐南朝北,面阔三间10米,进深一间5米,建筑面积为50平方米。门楼两山均有砖雕墀头,门上方有木雕门额,脊兽残损严重。土坯墙体外包青砖到顶,木质门窗,硬山灰瓦顶。该宅对研究清代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十三)大营吴玉庆老宅

  大营吴玉庆老宅位于河南省大营镇大营二村中部主街路北。该宅建于乾隆28年(1763年),现存主房和南屋各一栋。该宅坐北朝南,主房三间二层,面阔10米,进深5.5米;南屋4间,两端为门楼和过屋,面阔13.2米,进深5米,建筑总面积为176平方米。地基青石,主房由青砖垒砌而成,南屋墙体由青砖和土坯垒砌而成,木质门窗,硬山式灰瓦顶。主房梁架上有“大清乾隆28年”字样。大营人民公社曾在此办公,至今过屋大门上还保留有“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

  五、其它古迹、古物

  (一)王氏祖墓

  王氏始祖于明洪武年间随军落户大营时系“百夫长”,天启年间王宾诰封为文林郎,加增兵科左给事中,王宾之子王之晋历兵刑户三科都给事中,他们的先茔紧依大营桓河南岸。相传先茔内多有石人石马猴等雕石装饰。因结怨于牛金星,义军陷宝丰城时被毁。清中叶,王氏族人又在坟内广植白杨,林木茂盛,荫森遮阳,被称为“杨树坟”。

  (二)吴垣墓

  翰林翰院侍讲学士吴垣疾终于密云工所,葬于大营东三里宁庄村桓河北岸,由德州太常孙勷志其墓,嵩阳侍郎景公状其行及杨笃生墓表于随后,里人以此为荣,附以离奇神话传说。吴垣幼年读书时,以偶然机会救下了遭受天劫的品纯阳(吕洞宾),吕很感激,数次度他成仙而未成功,吴垣病故,吕为报答他,替他看一茔地,系兔子擂鼓鱼打锣地,点穴时,有一野兔因受惊跳上鼓面,适空中一白鹤叼一小鱼,飞到下边闻喧闹声受惊丢下小鱼恰落在锣面上,与葬人认为正是穴位,破土挖掘,吕嘱吴家人,要墓成后,午夜下葬。吴家拟于次日吊窜齐集时殓埋。谁知桓河南岸有一关帝庙,在半夜间把庙迁占穴位,吴垣墓只好于庙下重表挖穴安葬。关帝庙搬迁晚上,宁庄、李文驿村的耕牛都浑身是汗。

  (三)庞家坟

  相传大营吴宗孟任清康熙年间工部屯田清吏司主事时,与庞应荐友善,后庞定居大营,殁后卜葬于大营东南两公里何庄村,与吴氏坟相望,其孙庞鸣凤于其坟再事修整,立碑数幢,雕有石人,庞凤鸣死后迹葬于此,解放后墓碑被被毁。

  (四)半副銮驾

  王之晋仕明官至兵部左给事中,由崇祯帝赐给半副銮驾以示恩宠。吴垣仕清曾任检讨使职,与修国史及检录御纂诸书,荣归时,由康熙帝赐给半副銮驾。该王、吴半副銮驾堍藏于本氏祠堂。解放后,由县文化馆收藏。

  (五)一幅圣旨

  甲申年义军陷京后,南明流亡政府福王朱崧荀安南京,改号“弘光”,策封王之晋为兵、刑、户三科都给事中。“圣旨”保存于王氏祠堂。解放后,由县文化馆收藏。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代表性传承人

  (一)汝瓷烧制技艺

  汝瓷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其特征是:青如天、面如玉、片如冰、质如乳、蝉翼纹、晨星稀、芝麻钉、釉裹足、香灰胎、玛瑙釉、体轻巧、内含秀。观之含水欲滴,似玉非玉而胜似玉,在不同光线的照耀下,随光变幻、亮不刺目,使人能够领略到“雨过天晴云破处”的真正含义和赏心悦目的美感。南宋时,汝瓷就有“青瓷之首、汝瓷为魁”及“近尤难得”的记载,它曾是皇帝的御用贡品,不仅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有观赏、收藏和科学研究价值,在世界青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汝瓷产于宝丰,因宋代属汝州管辖,故称汝瓷。2000年,位于大营镇的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发掘后,让我国陶瓷界苦苦寻觅的千古之谜大白于天下。当年,汝官窑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汝瓷的传统烧制工艺极其复杂,其烧制环节主要有:选料、制泥、制坯、素烧、施釉、烧制等。2007年,汝瓷烧制技艺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大营牛铃铛

  大营牛铃铛源于1804年,系大营镇三村杨氏家族所独创。当时,杨家的铁匠铺子传到杨黑妮手里时,经过多年摸索,他创出了独具特色的纯手工牛铃铛制作技艺,名气渐大,至目前经已经经历四代人,现在的传承人是52岁的杨顺庆。

  杨家的牛铃铛皆为椭圆形,品种分大中小型号数十种,大的有8磅茶瓶大小,小的犹如酒杯,正常的多为茶杯大小。铃铛的椭圆顶部留有小孔,孔外有小鼻儿,用来串连小绳系于牲畜脖颈间,并由小孔处置一细绳通往铃铛内部,系上木核儿,晃动之时,叮当作响。杨氏家族牛铃铛制作雇用人工最多时达50多人,每天可生产1000多个,远销河北、陕西、湖北等省市。

  (三)庙会

  庙会俗称“古刹大会”,农历二月初八,是大营南岭玄帝庙(天爷庙)会。二月十九日,是大营西门外悉达寺会。三月初五是大营北五公里神应观会。三月二十日是大营东门外三官庙会。九月九日是大营东四公里祖师庙会。十月十日是大营西五公里古垛村中王庙会。这些庙会,都是以大营镇为中心,届时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商贾、匠人、杂耍纷纷集来,场面较大,时间较长,一般请有戏班一到二、三台不等,延续三日。搭有神棚香案,祭神许愿者颇多。人们借此机会寻友叙情,或购农具、生活用品。至今,这些庙会一般仍保留,并把四月初八、小满会、腊月初八等原有的会期,定名为“物资交流会”。唱戏祭神积俗已没有,市面较前更繁荣,但仅仅一天时间。

  (四)大营集

  在北宋瓷业鼎盛时期,大营镇是宛洛交通要道。大批“车帮”、“驮帮”把南方的粮食与北方的食盐(海盐),经由这里运贩各地,也把这里的瓷器、煤炭输往南北方,车水马龙,络驿不绝。据《汝州全志》记载:大营集属丁屯里大营,城南六十里,创自明隆庆元年(1567年),逢单日集。从字面可以看出,大营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各地商人、工匠纷纷来此地经营或定居,客户又增多起来,促使要地区开发更快。至清代大营已成为“汝南第一镇”。当时在本地区经商者,多系陕西、山西、河北人,组成“山陕会馆”、“河北会馆”。现在,大营南关老街及新街东西,系商业区,呈丁字形,是附近百余个村的货物集散地。

  (五)高跷曲子

  高跷曲子,解放前,由大店头、大营等村镇的喜爱曲剧的人,各组织一个高跷曲子班,出演前,化有生、旦、末、丑等角色,在节日或农闲时期流动演唱,角色根据剧目剧情的变化而临时变更。所演节目有《柜中缘》、《余宽休妻》、《小姑贤》、《断桥》等,后由踩高跷转为搬上舞台。民国二十年后,曲子戏炽盛一时,李文驿、夏庄、店头、大营等村,都自发组织有曲子剧团,止目前,仍有不少村有这样的剧团,劳动之余,哼唱消遣。

  (六)铜器社

  解放前,大营的铜器社仅在农历十月一日(鬼节)及正月初五日(迎神节)活动。镇域内有铜器社5道,每道社配有大鼓两面、铜铙五至七对,铜镲五至七对,大锣两到四面,小锣十多个,边鼓两面。并有大彩旗数对,各社依次排列,最后由四人抬一神楼,在街上巡游,鼓铙声震人心弦,热闹非凡。解放后,铜器社配合运动,壮大声势,现在遇到节日,仍有演出。

  (七)琥珀馍

  琥珀馍是大营镇特有的风味小吃,其原料主要有:馍、时令菜、肉等,馍是大营附近百姓所特产的死面馍--不经过发酵,直接经过炭火烤熟的馍,肉是大肉即猪肉,菜主要有葱、青菜,佐料有盐、油等。制作方法是先将馍切成丝,然后将肉切碎,放入油锅内先炒5分钟左右,再将馍丝放入锅内盖上锅盖进行焖炒即成。琥珀馍的具体产生年代发明人无史料记载,据传为清朝时大营地区煤炭兴发,外地人来拉煤时多带饼馍,在农户家借水喝时,把馍放在农户家锅里炒炒而形成。琥珀现成为大营特有的民间小吃,外地人多慕名而来。

  (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王君子,1960年9月生,大营镇清凉寺村人,高级工艺美术师。2003年12月,被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授予“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8年6月,王君子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王国奇,1969年2月生,大营镇清凉寺村人。2011年4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第六届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2年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王学锋,1970年2月生,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人,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2011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李布托,大营镇清凉寺村人, 2011年11月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七、建筑特色及价值评估

  (一)建筑特色

  大营镇明清时期的住宅有“关帝庙”、“ 吴水旺老宅”、“寿峰寺”、“ 王之晋旧居”、“邢老商老宅”、“王丰西老宅”等,这些传统建筑形成较早,有些建筑风貌完整,有些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有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

  1、建筑规模:大营老街及期一些村内现存不少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其环境风貌基本扣持了传统格局,在面积有尚有一定规模。这些建筑集中连片大多分布在大街南部,建筑为青砖硬山灰瓦顶,木制门窗,保存较好,对研究传统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2、建筑布局:建筑布局和形式,以北方四合院形式为主,融入了传统的一些建筑艺术风格,这种住宅的特点是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安排房屋和院落。通常是把南向的房屋称作“正房”或“上房”,北向的房屋称作“倒座”,东西两侧的房屋称作“厢房”。房屋,一般都房高厅大,因此,多悬挂高大的挂轴。院子的四周都有封闭式的围墙,所有门窗均朝向院子。大门多开在南面围墙的东部,大门内有迎面的影壁(又名照壁),使外人看不到院内的动静。大门和二门之间称为“前院”或“外院”。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常用走廊连接,庭院里多栽有花卉树木。比较大型的住宅则由几个四合院组成,并在左右或后部再营建花园。

  3、建筑材料:房屋墙体多采用“里生外熟”的砌墙办法,内墙土坯,外墙青砖,中连跋石,用白灰勾缝。也有门窗用青砖,中间用土坯的。椽子多为方形,瓦为青筒子瓦,地基为青石打磨后垒砌,有门墩,有过门石,窗、门上方、墙角用石条牵引。

  4、雕刻工艺:大营镇的古建筑房屋多用木雕、石刻工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多用方形的花格木窗,在门窗、檐、檩等处,雕有飞禽走兽,人物花鸟等,在房脊上有烧烧制的陶泥五脊六兽等,雕刻工艺复杂,陶制工艺简单。

  (二)价值评估

  1、历史价值:大营镇传统建筑从明代一直延续到现在,多为硬山式灰瓦顶,有的墙里嵌入“吉星高照”石刻。对研究明清民居建筑提供了一定的实物资料,具有古建筑史学价值。这些建筑有的有明柱、暗柱,出前檐,梁头处还雕刻精美的纹饰,,对研究汝、沙河流域地域文化和建筑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2、艺术价值:大营镇传统建筑布局体现出朴素的审美价值观。这里有“王喜臣盖房子--结实、好看、不要样”的乡土歇后语。是说一个叫王喜臣的人家里盖房,对领工的说出盖房的要求标准,听起来尺度似宽,仔细体味,后半句是多余,引起工匠反感,留下这句口实。同时,这些传统建筑大多都有木雕、石雕,有刻画、有镂空,手法变幻多样,构思奇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雕饰范围扩大,雕饰部位增多了,如枋木、平台挂檐板,梁枋透、月梁及各种内檐构架的附件;二是雕刻内容从花卉、神兽,扩大到各种吉祥图案、人物图像、历史故事、民间戏剧等,艺术水准相当高。

  3、科学价值:大营镇的传统建筑风格是豫西南丘陵地区的代表,不仅反映了中国北方民居的特点,同时又有当地风格遗存,尤其圆券门,砖雕,石雕的运用成熟度,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建筑提供了实物例证。

  4、 研究价值:大营镇的传统建筑现存完好的不多,但大部分保存着创建时期的原有风貌,一些经过修复,但仍不失原有风格,是研究明清时期建筑的有力证据。

  (三)汝瓷的文化特色及价值

  汝官窑的烧造年代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即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短短20年间,目前仅有的70余件传世品,,因此有“黄金有价、汝瓷无价”之说。汝瓷具有很高的观赏、收藏和研究价值。汝瓷是我国青瓷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向以素静典雅著称。

  汝窑瓷器做工精细,造型古朴大方。土质细腻、胎骨坚硬、色成青灰。釉色丰富,有天青、粉青、天蓝、月白等。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2002年3月,“中国特种邮票--汝官瓷瓷器”特种邮票发行;2005年3月,汝官窑遗址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全国100处重点保护大遗址之一。

  2014年3月公布为河南省第六批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