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动态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乡镇史话·宝丰县石桥镇 石桥流水有人家

时间:2020-08-13 来源:平顶山晚报

石桥镇:石桥镇位于宝丰县东北部,距县城10公里,辖28个行政村,因坚固雄伟的石河桥得名。汝河、石河、净肠河等河流穿境而过,水利条件优越,素有宝丰“粮仓”之称。

    石桥镇历史悠久,在高铁炉、窦庄、冢坡等地均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汉高帝庙、云阳寺、寺门寄料天寺等静静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高皇庙内一匾额上写着“凤村寨”

 

石桥镇邢庄村酿酒壁画(局部)

□本报记者 巫鹏 文/图

溯源大石桥

    在石桥镇,一座横跨石河的拱桥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

    滔滔的石河水由古镇中心流过,曾经阻断此处交通。唐初在此修筑漫水桥;宋朝重修为平板桥;明朝正德年间,陈氏三兄弟仿照庐山观音桥式样建成五孔石拱桥。桥身长35米,宽5米,高8米。

    桥上装有32根石柱,石柱上雕有狮、犼、猴、鸡。桥拱上雕刻着三条龙,意寓“三龙治水”。桥下流水潺潺,水中漂衣、洗澡其乐融融。故民谣歌曰:“北有赵州桥,南有大石桥”。大量客商在此打尖歇息,慧眼识宝地者择此安家立业,渐成村落,名曰:大石桥。

    桥下深水处是一潭,水深八尺,据说水里有一对乌龟,一雌一雄,体大如筛。盛夏,人们总喜欢在潭中洗澡、捕鱼,一直无人受到伤害。

    一桥飞架,南通豫南,北连汝河渡口,成为咽喉要道。1944年,国民党军队为阻日军南侵,将桥南头一孔炸毁。但日军从桥下用坦克开路,南进仍未受阻。新中国成立后,被炸毁的桥按原样恢复。

    1982年秋,石河水暴涨,河堤决口,数百间房屋、数百亩庄稼受损,村民怨桥阻水于1983年拆毁。1984年又建成现在的独孔、拱形、钢筋水泥平板桥,石桥失去了原貌。

    大石桥村以桥得名,后来人们为了省事儿将“大”字省略,称之为“石桥”。

    寻古高皇庙

    从石桥镇街头驾车出发,向西北方向行驶六七公里,就来到了高皇庙村。高皇庙村先后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河南省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

    当年刘邦从沛县起事,曾带兵在市区东、西高皇村驻扎休整,后又移师到高皇庙驻扎数月。刘邦称帝之后,当地人建庙纪念。这就是现在东、西高皇村和石桥镇高皇庙村的由来。

    高皇庙村有东西向、南北向主街各一条,呈丁字相接。石赵公路和北高公路从辖区内穿过,交通便利。村内传统建筑是中原民居的代表,为砖木结构,以单层和两层阁楼式为主,保存较好。这些传统建筑是研究明清时期社会文化、建筑技艺的实物资料。

    如今的高皇庙是清代所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入高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额匾,上面刻有“凤村寨”字样。额匾文字显示,雕刻的时间为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0年)。

    高皇庙旧时有寨,寨为双墙,寨高两丈余,壕沟宽三丈,深丈余,壕沟之水从北汝河引来。寨有四门,东门匾额为“迎辉”,西门匾额为“送爽”,北门匾额为“望汝”,南门朝向宝丰县城,为正门,匾额上书“凤村寨”。寨墙西南隅有炮楼一座,寨内有四条大街,高皇庙、关帝庙、文昌宫、丁家祠堂、戏楼等分布其中。

    庙内主路两旁立着11通石碑,字迹斑驳,大多为当时修建高皇庙所立。经过仔细辨认,发现石碑多为清代乾隆、嘉庆、咸丰时所立,其中也有一通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碑。

    在汉高祖殿内,汉高祖塑像端坐正中,两边墙壁上有高祖斩蛇起义、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彩绘。村民王兰回忆,此处原为村中学校所在地,后来学校搬至新址。整修大殿时,曾发现一口古井,如今古井就在汉高祖塑像正下方。

    酒香邢庄村

    石桥镇邢庄村是宝丰县久负盛名的产酒地。

    宝丰酿酒业历史悠久,始于商、周,兴于唐宋。金代曾在宋村、稠桑、石桥、商酒务、邢庄、父城6处设置酒监。酿酒业也是宝丰县的重要产业,韩店、城关、马街、高皇、石桥、周营、邢庄、商酒务等均是久负盛名的产酒地,昔为烟囱林立、酒旗如蓑、千家立灶、万户飘香之地。

    据说明朝永乐年间,邢家祖人邢伯林、邢伯川两兄弟,携大哥邢伯山之子邢志刚,从山西高平县分别迁入汝州、郏县、宝丰县。邢伯林入汝州,邢志刚入今郏县三苏园周边,邢伯川入宝丰枣园庄。枣园庄于民国初期改名为邢家岭,后改为邢庄村。

    邢庄村有一棵树龄350年的国槐,在玉米地中格外显眼。国槐所处位置是邢庄村旧址所在。上世纪50年代末,为躲避洪水,村民逐渐向西搬至岭上居住。

    近年来,邢庄村开始进行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延伸该村白酒产业发展链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邢庄村通过改造,旧址造新景、旧貌换新颜。走在村中,整齐排列的村民新居,宽敞平整的村路、沿街而栽的花木、充满童趣的趣味迷宫、乡村风情浓郁的墙体画,游园、广场、旧寨壕、乡村大舞台、邢家酒馆……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牛金星与李自成

    牛金星(约1595-1652),明末宝丰陂北里大牛庄(今石桥镇大牛村)人。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通晓天官、风角及孙吴兵法。陂北里有田,平日设馆授徒。

    崇祯十三年(1640年)冬,经人引荐入李自成幕下,很快得到李自成的赏识和重用,为李自成制定战略、策略,历任大顺政权左辅和天佑阁大学士。

    按照牛金星等人主张的北进计划,起义军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一举攻克洛阳,活抓福王朱常洵。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李自成行至“承天之门”(今天安门)时,对四字匾额射了一箭说:“如能安定天下,则一箭射中四字中心。”据说射中“天”字下稍偏一点,未能正中。牛金星贺道:“中其下,当中分天下。”李自成投弓大笑。起义军占领北京,崇祯自缢,明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