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动态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传承红色基因 扎实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时间:2023-02-17 来源:国家文物局

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展现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总结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实施成效和成功经验,我们特约请辽宁、江苏、浙江、山东、陕西、甘肃等地文物部门负责人,进行交流。


 

践行初心 担当使命

推进新时代辽宁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

 

辽宁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在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保留了特色鲜明的革命文物遗存,以“六地”红色文化标识为代表的辽宁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国红色文化遗产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六地”现已成为辽宁家喻户晓的红色文化标识,成为辽宁红色文化的光辉名片。

 

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为辽宁革命文物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抗日战争起始地。中华民族14年浴血抗战始于1931年发生在沈阳的“九一八”事变,沈阳北大营东北军官兵打响了反击日本侵略的第一枪。中共满洲省委在沈阳发表的《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不仅是中华民族第一篇抗日宣言,也是世界范围内第一篇反法西斯宣言。辽宁拥有完整记录抗日战争的红色文化遗址资源。其中,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12处抗战纪念设施先后被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解放战争转折地。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取得辉煌胜利,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后,中国人民革命的军事形势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辽宁拥有数量众多的解放战争遗址遗迹,先后建设辽沈战役纪念馆、黑山阻击战纪念馆等解放战争时期的纪念设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新中国国歌素材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田汉、聂耳于1935年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电影《风云儿女》不仅是以在辽宁境内兴起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战斗生活为题材,而且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誓词和战歌也与《义勇军进行曲》高度相似,东北抗日义勇军用鲜血和生命奏响的抗日誓词和战歌凝聚的伟大民族精神已成为国歌之魂。

 

抗美援朝出征地。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分别从安东(今辽宁丹东)和辑安(今吉林集安,当时属辽东省)出征,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辽宁地区共有246.2万人次参加各种战勤工作,占当时总人口的11.7%,占青壮年劳动力的52.9%。

 

共和国工业奠基地。辽宁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新中国工业奠基地之一。“一五”时期,辽宁承担了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的24项,在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辽宁创造出了1000余项全国“第一”。沈阳工业博物馆、鞍钢博物馆记录着辽宁工业的历史与成就。鞍山钢铁厂等12项国家工业遗产作为重要的物质载体见证着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成就与辉煌。

 

雷锋精神发祥地。辽宁是雷锋的第二故乡和雷锋精神的发祥地。雷锋在辽宁工作和生活3年零9个月,沈阳、鞍山、抚顺、营口等6座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成长为全国人民学习的道德楷模,以雷锋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在辽沈大地生根发芽,代代传承。1960年,沈阳军区《前进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毛主席的好战士》,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由此,全民性学习宣传雷锋的活动在中华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坚持政治引领,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全省革命文物工作

 

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革命文物工作,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革命文物工作,把全省革命纪念馆建设发展列入重要议程。省领导多次过问抗美援朝纪念馆改扩建等革命纪念馆建设工作,参加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开馆仪式并作出批示。省委常委多次集体到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等考察学习、指导工作。省政府统筹谋划辽宁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制定施行了《辽宁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辽宁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22—2030年)》等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全省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充分发挥辽宁省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属地实施、社会参与”的辽宁省革命文物工作协调联动机制。

 

树牢保护理念,深挖价值内涵,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工程

 

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文物保护理念,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全面提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2021年,辽宁省政府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专项用于提升辽宁省百年党史的革命事件遗迹、革命战斗遗址、革命机构旧址、革命人物旧居等保护展示水平,此项工作被列入2021年省政府“我为群众办实事”30件实事之一,广受社会好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坚持不改变革命文物原状的原则,坚持全面保护、整体保护,统筹推进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保护,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同时充分挖掘革命文化载体作用,传承和延续革命文物独特的价值和历史风貌。

 

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工作指导,推动革命纪念馆建设提质升级

 

多年来,辽宁依托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和深厚的红色基因,结合百年党史不同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逐步建设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的革命纪念设施,形成较为完善的革命纪念馆体系。辽宁省现有革命纪念馆19家,其中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等4家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有12家博物馆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近年来,沈阳工业博物馆、鞍钢博物馆、黑山阻击战纪念馆等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馆相继落成开放。雷锋纪念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抗美援朝博物馆等一批革命纪念馆更新改造,经过改扩建或重新布展,在馆舍环境、硬件设施、展陈效果、服务水平等方面明显提升。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关向应故居纪念馆改扩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提质升级后的革命纪念馆将更加生动展现辽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奋斗历程,更好发挥“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的作用。

 

牢记初心使命,拓展教育功能,打造红色精品展陈

 

辽宁省始终坚持把实施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工程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来抓。各博物馆、纪念馆开办以展现百年党史为主题的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展览陈列,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一系列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2021年,辽宁省19家革命纪念馆举办各类展览45个,接待观众853.8万人次,社会效益显著。

 

2021年,在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推介活动中,辽宁省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开国第一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展”等4项展览入围。今年,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4家革命纪念馆入选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名单,充分发挥革命纪念馆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同时,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和大连博物馆的“圆梦——从北洋铁甲到航母舰队”被列入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5家博物馆展览项目入选2022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要求,不断夯实革命文物工作基础,深入研究阐释革命文物内涵,统筹实施革命文物保护项目,不断拓展革命纪念馆的教育功能,打造更多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精品展览,让革命文物真正活起来,奋力推进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

 

 

江苏:活化利用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

 

江苏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在党的初创时期和大革命时期,江苏是我们党活动的重要区域,新四军东进北上、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都发生在江苏大地,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江苏战斗过、工作过,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提高政治站位 搭建革命文物“主课堂”

 

江苏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全省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全省文物工作会议,认真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推进江苏由文物资源大省迈入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强省,着力提升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和传承利用水平。组织开展苏南、苏中、苏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扎实做好革命历史类馆藏文物定级和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工作,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为革命文物搭建坚实有力的“主课堂”阵地。会同省委宣传部共同核定并公布江苏革命文物名录,遴选范围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相关的史迹、实物和纪念设施为主,同时鼓励推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革命文物。截至2022年7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已经公布了两批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9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可移动革命文物8986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46件/套,二级文物1245件/套,三级文物7395件/套。全省71个县(市、区)列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3处,红色旅游景区69家。

 

聚焦红色主题 丰富革命文物“课程表”

 

江苏通过实施红色遗产专项维修保护和展示利用、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沿线革命旧址专项保护工程,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让革命文物“课程表”更加丰富多彩,服务革命文物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在“水韵江苏”学习强国号常态开设了“革命文物”专栏,分设“我看革命文物、我访革命旧址、我听革命故事、我传革命精神”四个子栏目,以图文、音视频等形式传播红色文化,多次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转发推送。连续两年举办中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峰会,设立江苏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家库,深化馆际交流和馆校合作,借助南京大学革命纪念馆研究中心,推动江苏革命纪念馆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充分发挥革命纪念馆红色基因库功能,精心策划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线上线下融合的革命文物展览精品,组织开展“青春壮歌——中国青年运动中的雨花英烈”“铁军忠魂 永远跟党走”革命文物精品展,“人民的胜利”“永远的‘儿童号’”馆藏革命文物精品巡回展。“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展览” 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

 

创新活化利用形式 扩大革命文物“传播力”

 

为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绽放时代光彩、彰显时代价值,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联合省委网信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省广电总台以“弘扬革命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聚焦江苏革命文物背后的红色信仰,创新开展“革命文物看江苏”融媒体传播展示活动。先后举办了“江苏双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江苏最美革命文物守护人”“见证新时代——新物件里的江苏故事”三项遴选和推介活动,135个短视频作品累计获得6100万多人次的网络投票,扩大了革命文物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守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启动实施江苏“新四军东进北上”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程,联合中国新四军研究会、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东南大学、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整合沿线革命旧址、纪念场馆资源,深化革命文物研究阐释、共同推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传承革命精神。南京市博物总馆“再造‘胜利之舟’——渡江胜利纪念馆基本陈列改造提升项目”和常州三杰纪念馆的“推进展教融合创新,服务高校思政教育”,入选第三届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江东门‘万人坑’遗址创新保护展示手段”、瞿秋白故居“加强馆址融合让革命旧址活起来”,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突出融合发展 擦亮红色旅游“金名片”

 

统筹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围绕“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见证时代进步”主题,整合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红色旅游景区、特色乡村和重大工程、科技成果等红色资源,融合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等多种旅游业态,遴选推出了20条“喜迎二十大 见证新江苏”精品线路,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寓教于游的红色旅游活动中感悟时代进步和历史变迁,从革命精神中凝聚前行力量、汲取奋进力量。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发改委印发了《江苏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指南(试行)》,评估认定了南京溧水红色李巷片区融合发展等7个示范项目,无锡宜兴“红色山乡 薪火太华”等8个培育项目,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和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夯实了工作基础,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全面推动江苏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江苏文物系统将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精神,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让革命文物成为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坚定守护“红色根脉”

——浙江革命纪念馆发展实践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革命文物资源在全国有独特优势。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嘉兴南湖“百年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视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并提炼“红船精神”为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奠基,为浙江锚定了“红色根脉”的源头坐标。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浙江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浙江先发先行的历程勾画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伟大飞跃的生动缩影。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浙江的百年奋斗历程,波澜壮阔、辉煌精彩,其中最鲜明的底色就是“红色根脉”。浙江为世界观察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党的风华正茂、为展现中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也为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供了重要窗口。

 

找准定位,彰显革命文物的“浙江特色”

 

中国共产党热血激荡的百年风华、百年历程为浙江累积了丰厚的革命文物,这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和红色基因库。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创新阐释革命文物蕴含的真理故事、英雄故事、奋斗故事,让革命文物焕发时代光彩是浙江文博人的使命担当。浙江现有已登录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385处,152家国有单位收藏可移动革命文物33428件,革命遗迹遍布全省,是一座没有围墙且永不消逝的红色博物馆。目前,全省共有革命纪念馆218家,其中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6家,省级33家,市县级43家。近年来,浙江积极筹建中国共产党浙江历史展览馆,相继开放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五四宪法纪念馆等一批市县级革命纪念馆,同时鼓励各地利用红色资源建设乡村博物馆,将淳安下姜村乡村振兴展示馆和浙江省联产承包第一村旧址展示馆等一批革命纪念馆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全省初步形成了以省级革命纪念馆为龙头,市县级革命纪念馆为支撑,红色乡村博物馆为补充的革命纪念馆基本格局。

 

龙头引领,打造革命文物的“浙江标识”

 

一是试点撬动,“一三三九”杭州模式在全国推广。2019年以来,杭州市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打通文物全周期管理的环节壁垒,创新“一三三九”计划,推进“七个一批工程”,打响了“红色记忆”“红色印记”品牌,创造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杭州模式”,其中“红色记忆”系列活动吸引了共80余家文博单位、300余家学校2万多人直接参与,国家文物局高度评价这是“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典范”。

 

二是大馆带动,特色展馆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以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南湖革命纪念馆为龙头,成立浙江省革命纪念馆联盟,充分发挥国家一级博物馆在革命文物藏品资源、学术研究、运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带动全省中小革命纪念馆打造精品展馆和精品展陈,构建“大馆建强、中馆建优、小馆建密、微馆建活”革命纪念馆文化矩阵。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推出“首创之旅”“奋斗之旅”“奉献之旅”的“红船精神”三大主题游线,以中共一大会址为核心将浙江省小体量革命纪念馆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在大馆带动下,一大批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成为党史学习和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场所。

 

三是大展联动,各大主题活动在全国发声。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浙江创新性开展了“百年党史文物说”,大力实施“绘百馆地图、看百馆联展、赴百址瞻仰、听百童讲解、拍百集视频、展百件国宝”系列活动。其中4个展览入选中宣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推介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今年以来,又以“革命文物弘扬传播工程”为载体,组织了革命文物青年说、革命文物进高校、革命文物数字云展等系列活动。共推出“红船从‘浙’里启航——中国共产党在浙江(1921-1949)”“浙里长城——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等集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红色主题展览376场,相关活动2127余场,累计观众超951.6万人次。

 

跨界融合,激活革命文物的“浙江动能”

 

一是坚持“红古融合”。深入挖掘古迹遗址和传统古建中的红色基因,推动革命纪念馆与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的融合联动,使红色资源赋能传统文化发展。三门县以亭旁起义纪念馆为内核,有机整合包定故居、中共临三工委旧址、红色地名馆等红色景点,推出“红飘带”精品红色文旅路线,勾勒出一张特色文旅地图,使“浙江红旗第一飘”高高飘扬。遂昌县王村口镇,统筹村内23处革命遗址,以“1935文旅街区”为轴线,串联起了蔡相庙、宏济桥、天后宫等革命旧址,成功打造浙江省首批5A级景区镇,不到1万人的小镇实现旅游收入2.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每年递增9%以上,成为“红古”融合发展的典范。

 

二是坚持“红绿融合”。安吉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依托“两山”会址打造美丽安吉绿色发展展示馆,把村工厂的缝纫车间变成了文化礼堂,把仓库建成农家书屋,整体打造“两山”会址公园,成为宣传展示“两山”理念实践示范成果的重要平台。大力支持丽水市创建丽水“红绿融合”发展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依托浙西南革命老区资源优势,创新运用好“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实践,成功推出一批“红色文化+经典文创”“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红色文化+健康养生”等特色发展范例,累计点亮浙西南革命文物“金名片”22张、打造革命遗址红色体验点533处,创成红色示范乡镇44个、红色示范村135个,走出了一条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发展的“浙江路径”。

 

三是坚持“红蓝融合”。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是全国海岛最多的省份。“红蓝融合”就是依托浙江沿海丰富的红色资源,讲好渔村红色文化故事,全面点亮蓝色海洋的“红色风景线”。台州市椒江区以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和大陈岛垦荒精神实践营为核心,新建了垦荒纪念馆,培育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舟山群岛深入挖掘“红色印记”79个,成功创建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3A级红色旅游景区、蚂蚁岛省级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推动蓝色资源“红”起来,红色资源“活”起来。

 

四是坚持“红育融合”。突出革命纪念馆载体地位和教育功能,启动革命纪念馆5年以上展陈改陈布展计划,探索符合青年群体特点的展教方式,支持馆校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绍兴鲁迅纪念馆推出“三味书屋·鲁迅故里”“山河赤子心 岁月峥嵘行——鲁迅与共产党人”“清正如镜照古今”等主题宣教活动,成功入选2021年国家发改委、文旅部联合公布的全国60个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安吉余村“两山”会址4处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五是坚持“红商融合”。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寸土寸金的地方,在商城入口最显著的位置设立了“中国小商品城发展历史陈列馆”,通过一件件实物和一张张老照片让南来北往的顾客充分了解义乌从“鸡毛换糖”到摆地摊做生意再到如今全球第一大市场的传奇变迁过程。还将义乌商贸城打造成4A级购物旅游区,充分彰显文化的魅力。此外,东阳木雕城、绍兴柯桥中月轻纺城、湖州织里童装城等全国最大专业市场分别建立了特色鲜明的主题博物馆。这些都是见证浙江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最生动的教材。

 

夯实基础,点亮革命文物的“浙江星火”

 

浙江是全国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建设400家乡村博物馆”纳入2022年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浙江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将星星点点散落在浙江大地上的红色资源作为乡村博物馆创建的重要支撑,形成红色乡村博物馆星星之火的燎原态势。截至目前,浙江省共认定公布浙江省乡村博物馆464家,其中红色乡村博物馆125家。

 

一是标准化创建。今年3月率先在全国制定出台乡村博物馆建设标准——《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加强对红色乡村博物馆的建设起点指导,推动红色乡村博物馆标准化、规范化创建。

 

二是多元化发展。坚持主体多元,鼓励发动乡镇、企业、学校、村集体和个人多方力量参与办馆。坚持主题多元,梳理红色印迹、名人故居、乡村振兴、重大工程等主题资源,鼓励“革命文物+”融合式创建,创建了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浙江铁工厂纪念馆等一批特色主题馆。坚持形式多元,通过器物展示、故事传播、业态体验等丰富展陈形式,打造了郎部抗日纪念馆、长兴县委秘密交通站陈列馆、泰顺县卢梨老东家党群工作主题馆等一批展陈精品馆。

 

三是专业化运营。充分发动社会力量,鼓励引导革命文化研究人才、专业团体和民间藏家参与乡村博物馆建设、运营和管理,建立起了一支近2000人的专业志愿者队伍。如温州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的女民兵们既是讲解员又是志愿者,她们牢记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将海霞精神薪火相传。绍兴市柯桥区小舜江村乡村博物馆引进浙江红色芳华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统筹规划全村旅游资源,推行“大门常开、活动常态、内容常新、服务常设、品牌常驻、效益常在”的“六常”运营理念,形成了“自驾线”“骑行线”“溪游线”“研学线”等多条特色线路,成为绍兴市知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未来,浙江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虚心学习兄弟省份先进经验,创新实施革命文物守护弘扬工程,着力完善提升革命纪念馆的建设,全面推动革命纪念馆“动”起来、“红”起来、“活”起来,使革命纪念馆成为浙江打造“文博强省”的最坚实红色阵地和最靓丽的金名片。

 

 

山东:立足守正创新 扎实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山东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实物史料和革命旧址,孕育了伟大的沂蒙精神。近年来,山东省文物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精神,立足守正创新,多措并举、精准施策,统筹推进革命文物系统保护与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顶层设计,精心绘制革命文物工作“施工图”。去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召开高规格的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山东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把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作为第一项任务作出安排部署。召开全省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6个方面25项重点任务并分解为52项具体工作任务。出台《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成立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这是全国第一个高规格的红色文化保护的议事协调机构。济南、青岛、东营、潍坊等8个设区市相继建立市级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济南、青岛等7个设区市成立革命文物科(处)。全面开展全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调查工作,组织编制《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和《山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山东作为牵头省份,联合江苏、河北、河南启动《冀鲁豫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推动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加大保护力度,系统构建革命文物管理“保障网”。80处革命旧址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大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旧址保护级别得到提升、保护措施得到加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自然资源厅调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由山东省政府公布实施。开展革命事件发生地实景保护,实施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修缮、刘公岛黄岛炮台修缮和新四军军部陈毅旧居修缮等革命文物重大项目。开展革命旧址险情排查和革命旧址抢险加固工作,完成抢险加固工程57项,革命文物保存状况得到显著提升。广泛开展革命文物实物收集和革命历史人物、亲历者的音视频资料抢救性收集整理。潍坊市征集与乐道院潍县集中营有关历史照片1400余张、藏品350余件(套)、中外文资料书籍102本,采集口述史音视频资料近600分钟;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征集到孙连仲后人捐赠的物品1550余件。通过系统保护,革命文物保护的宽度、长度和力度不断完善拓宽。

 

丰富形式载体,全面打好革命文物展示利用“组合拳”。出台《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十大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办法》,引导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提升展览展陈质量。“向海图强——人民海军历史基本陈列”“让党旗永远飘扬——山东省庆祝建党100周年陈列展”分别荣获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和优胜奖。在全省范围启动国有馆藏革命文物评估定级工作,邀请科研院所以及相关场馆推荐从事馆藏革命文物研究鉴定保管保护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熟悉党史、军史等相关领域专家组建专家库,在全省巡回开展评估定级工作,同时开展馆藏革命文物数据库更新登记,以国有馆藏可移动文物为主、兼顾不可移动文物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开展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典型案例宣传推介工作,2021年度公布“五位一体”推进馆藏珍贵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的新探索等8项典型案例,相关信息在《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推介。

 

加强组织策划,全面营造传承红色基因“强声势”。创新性开展“8个100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通过推出100家革命场馆特色展陈、100个红色故事追述历史、100款红色文创展示推广、100家红色研学基地、100条红色旅游线路推广、100场演出传承红色基因、100个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创建、100名红色讲解员展示风采等系列活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形式载体,将革命文物资源与艺术创作、红色旅游等紧密结合。其中红色故事追述历史系列短视频获评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2022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项目。根据《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有关规定,从2021年开始,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月”活动,全社会广泛参与推出1300余项主题活动,打造了全新的山东文化品牌。在全省遴选100处革命旧址和27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编印《山东省依托革命文物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场所》,并在“云游齐鲁”平台上线革命文物专区,制作山东革命文物地图,向全社会推介,成为服务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平台。

 

注重融合发展,推动革命文物资源“活起来”。2021年联合山东省教育厅成功举办全国革命文物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论坛,2022年又与省教育厅联合倡议成立山东革命场馆与高校融合发展联盟。馆校联盟成立以来,26家革命场馆先后与140余家高校结对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有效推动革命场馆与高校深度合作。深入发掘、系统展现革命文物价值内涵,以革命文化线路串联革命文物、革命遗址和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精心策划推出20条山东省革命文化主题线路。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为抓手,出台《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创建评定管理办法(试行)》,深入推进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创建工作,有力推动100余处革命旧址保护和展示工作。

 

 

陕西:守护中国革命精神标识 推动革命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陕西省委、省政府站在守护中国革命精神标识的高度,多次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陕西文物系统坚持守正创新、守土尽责,推动全省革命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革命文物工作亮点纷呈

 

工作基础不断夯实。革命文物管护力量切实增强,陕西省文物局增设革命文物保护处,延安市设立副厅级建制革命纪念地管理局,西安、咸阳、铜川等市设立革命文物处(科),其他市县结合实际加强机构及人员配置。革命文物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即将颁布实施的《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与《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陕甘边根据地照金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共同构建起具有陕西特色的革命文物法规体系。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格局初步形成,在《陕西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中突出革命文物工作,全省和陕甘宁、陕甘、川陕、长征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引领,推动形成点、线、带、片贯通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格局。

 

管护水平不断提升。革命文物保存状态持续改善,近3年,国家及省级财政累计投入约3.6亿元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完成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等87项革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完成延安革命旧址群安全监管平台等41项安防、技防和消防项目,以延安、照金、马栏、富平为代表的陕西革命旧址得到妥善保护。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水平稳步提升,树立预防性保护理念,编印《革命旧址日常管理工作手册》,开展馆藏革命文物保存现状评估,改善库房环境,在延安等地设立修复工作站,对部分珍贵藏品进行抢救性修复。馆藏革命文物征集硕果累累,常态化开展文物征集,积极协调社会力量捐赠革命文物,开展革命文物专项鉴定,加快馆藏革命文物的鉴定、定级,“冼星海音乐指挥棒”等一大批具有重要价值的革命文物入藏陕西省纪念馆,仅延安市近三年藏品征集量达3683件/套。

 

重要价值不断释放。紧扣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节点,举办一批彰显中国革命精神标识的主题展,推进超过5年、10年的革命场馆陈列布展更新,3个展览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或优胜奖,革命文物展陈水平稳步提升。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全省免费开放革命旧址、纪念馆已达200余处,遴选并公布69家革命场馆服务保障党史学习教育,2021年服务保障党史学习教育达835万人次;建设“互联网+革命文物”线下体验中心,支持指导“红色会客厅”建设,出版《走进红色纪念馆》丛书,陕西革命旧址云传播项目、红色故事微视频制播和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课程研发项目,双双入选第三届(2021)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革命文物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引导中小学生走进革命场馆接受教育、争当志愿者和讲解员,开展全省“革命文物开学第一课”“小八路生活体验”等活动,筹建“陕西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组织大学生红色经典诵读比赛,举办全省“革命文物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培训班”。革命文物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效,鼓励革命场馆跨界合作开发文创产品,探索革命旧址活化利用新路径,打造青少年研学、干部培训、公共文化及旅游休闲服务等场所,挖掘革命文物蕴藏的时代价值,推动革命文化相关产业发展,葛牌线、重走两当兵变路等红色旅游线路助力乡村振兴,《延安保育院》《12·12》等精品红色文艺演出推动文旅融合。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调查圆满完成

 

陕西是一片红色沃土,特别是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为进一步夯实陕西省革命文物工作基础,陕西省文物局组织了全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调查,调查于2020年启动,按照“夯实基础、深化研究、创新思路、协同合作、精准建议”的工作思路,历时两年完成,10余家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两百余人参与,共调查革命史迹、实物和纪念设施2201处,形成革命文物调查的“陕西经验”。

 

为确保调查结果全面准确、科学系统,整合文物调查、规划和修缮三方面专业力量,吸纳多所院校师生参与,形成专业单位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基层单位参与的调查队伍。按照以“以史实为基础,以实物为依据”的调查原则,编制调查工作手册,明确调查内容,规范调查标准。采取普遍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实地调查与查阅档案资料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航拍、遥感、三维扫描等高新技术手段,对调查点的文字、图片、影像信息进行全面记录,并提出保护利用建议,形成调查成果。编辑出版《革命文物红色印记》丛书,高校师生结合调查经历,通过撰写调查心得、绘制革命文物素描、设计开发文创产品、制作宣传片、举办专题展览等方式,将革命文物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强化调查结果运用,开展新发现革命文物认定工作,完成277处新发现革命文物的认定,丰富并完善了全省革命文物的内涵。

 

蹄疾步稳创建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是全国唯一一个革命文物类示范区。目标是到2023年底,将延安建设成为守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示范城市、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的革命圣地、彰显红色文化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助推革命老区发展的重要典范,成为全国一流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示范区创建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示范区创建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将文物保护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延安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高质量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文物保护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建立日常管护和应急处置机制。成立以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夯实工作责任。开展专项督查,查摆问题、总结经验,推进任务落实。各县区挂牌成立文物局,加强机构及人员配备。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出台《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编制《延安革命旧址群保护利用规划》,为保护利用提供法规依据。紧抓长征、黄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及片区建设,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纳入国家重大战略政策及资金支持范围。各级均加大了对革命文物保护维修的支持力度,近3年共实施保护维修项目81个,革命文物保存状态得到显著改善。与30余家单位合作开展“寻根工程”,社会力量参与革命旧址保护利用成效显著。加快维修后革命旧址对外开放,强化革命文物内涵挖掘研究,严格展陈和讲解词内容审查,创新革命场馆宣教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对革命场馆展陈提升支持力度,全域覆盖、主题鲜明、主体多元、层次分明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基本形成。

 

革命文物推动区域发展作用逐步显现。延安累计投入128.71亿元旧城改造资金对老城区重点革命旧址环境进行整治提升,以延安宝塔为代表的革命旧址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28.9万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强旅游配套服务及设施建设,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发展革命文物主题文化创意产业,推出20类数百款文创产品,建成“红色筑梦”众创空间、创新科技产业园和南泥湾359创业基地,革命文物持续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陕西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全国及全省文物工作会议部署,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把陕西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坚决守护好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积极为加快陕西文化强省建设、谱写陕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应有贡献。

 

 

甘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取得良好成效

 

近年来,甘肃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革命文物保护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提高政治站位 持续加强革命文物政策保障

 

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多次安排部署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省委主要领导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出专门批示,省级层面召开全省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加强对革命文物的宏观指导和制度建设,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全省革命文物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加强省级管理队伍力量,省文物局增设革命文物处。省编办印发《关于加强市县文物管理机构编制的通知》,为加强基层文物保护队伍力量提供依据。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全省革命文物工作的“任务书”和“路线图”。省财政将市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发改部门将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列入重点支持对象。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协调联动,与陕西、宁夏建立陕甘、陕甘宁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协作机制。

 

全面摸清家底 不断夯实革命文物保护基础

 

全面梳理、系统排查全省革命文物资源,2019年向社会公布甘肃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可移动革命文物收藏单位名录,2021年公布全省第一批珍贵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2022年组织开展全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可移动革命文物鉴定定级和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公布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和珍贵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深化革命文物价值内涵研究,将革命文物保护研究纳入省级社科基金重点支持范围,依托西北师范大学共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发展研究中心,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历史资料征集、整理与研究》为代表的5项革命文物研究课题获批立项。各市县级政府相继公布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遴选推荐21处价值较大的市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省保单位。加强革命文物日常管理,国保、省保单位“四有”工作全部完成,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基本完成。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力度,完成陕甘、陕甘宁片区(庆阳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和西路军局片区(甘肃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初稿编制。国保单位和重要省保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开展,南梁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旧址、会宁红军会师旧址、榜罗镇会议旧址、俄界会议旧址等4个保护规划已由省政府公布实施,哈达铺会议旧址保护规划已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

 

坚持保护第一 持续改善革命文物保存状况

 

统筹推进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本体与周边保护、单点与集群保护,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47亿元,启动实施156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其中,国保、省保单位保护利用工程34项、市县保单位保护利用工程100项、安消防项目16项、馆藏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6项,重要革命文物重大险情基本消除,革命文物保护状况持续改善。加快推动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陕甘、陕甘宁片区(庆阳市)7县76个实施方案已全部完成,累计实施文物保护项目40个,西路军片区(甘肃段)永昌战役遗址等2个省保项目正在实施。积极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榜罗镇会议旧址等30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打造哈达铺会议旧址保护利用样板工程,以会宁、南梁为重点的甘肃特色长征文物展示体系初步建成。

 

坚持守正创新 不断提升革命文物展陈水平

 

着力打造精品展览,生动传播革命文化。突出“两点一存”、万里长征、两当兵变、血沃祁连、载人航天等红色主题,组织全省纪念馆推出基本陈列展览131个,举办临时展览191个。结合建党百年,举办“旗帜飘扬——长征在陇原”专题展览。实施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梨园口战役纪念馆、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等改陈布展工程,策划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将旧址原状展示和纪念馆主题展览相结合,实施会宁红军会师旧址、榜罗镇会议旧址、南梁陕甘边区革命政府旧址等46项保护展示项目。“旗帜飘扬——长征在陇原”展览和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

 

强化教育功能 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好革命文物“生动教材”作用,服务好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全省革命纪念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59处革命旧址、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场馆年均接待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聚焦建党百年,组织全省纪念馆结合重要节日,突出重点群体,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8173场次,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入选国家文物局服务党史学习教育精品案例。打造“互联网+革命文物”新模式,不断拓宽展示弘扬渠道。在网站、微信、今日头条、新甘肃等平台同步开通 “党史学习教育专栏”,推介宣传革命旧址(遗址)和革命纪念馆信息,推出“文物里的红色故事”100篇。助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让红色文化走进百姓生活,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开展“看革命文物 解精神密码”网络名人公益行活动,话题阅读量突破3000万。组织开展“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实践体验活动,上传作品2540篇,让少先队员进一步了解红色文化,争做革命接班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组织全省纪念馆推出网上展览,拓展云游、云直播、云讲解等服务新方式,网络浏览点击超过1600万人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依托革命文物培育打造红色旅游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沃土”“长征丰碑”“浴血河西”三大红色旅游区、14处3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建党百年·红色之旅”6大主题20条红色精品线路和“三州三区”红色旅游专列等,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革命文物资源已成为甘肃闪亮的红色名片。

 

下一步,甘肃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以开展爱国主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弘扬革命精神、继承革命文化为核心,扎实做好陕甘片区、陕甘宁片区、长征片区、西路军片区革命文物连片保护和整体展示,持续加大对低级别革命文物的保护力度,加强馆藏革命文物预防性保护,改造提升纪念馆展陈质量,不断建立完善革命文物传承弘扬长效机制,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