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物研究

文物研究

香山寺大悲观音大士塔及碑刻概述

时间:2022-08-29 来源:宝丰县香山寺文物管理所

香山寺大悲观音大士塔及碑刻是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宝丰县闹店镇大张庄村西南香山寺,现存大悲观音大士塔一座、宋至清代碑刻16通塔林遗址一处,保护范围面积34万平方米。1982年2月宝丰县人民政府公布香山观音大士塔、蔡京书法碑(《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重修香山观音大士塔记》碑、唐国公主碑(重建汝州香山观音禅院记碑)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观音大士塔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香山寺建于东汉曾称香山十方大普门禅寺、香山普门禅寺,明正德《汝州全志》载寺塔并存”,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其文物遗存证实香山寺是汉化观音菩萨道之所,在佛教界地位尊崇,被誉为“观音祖庭”。

香山寺大悲观音大士塔及碑刻现存文物丰富,包含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古遗址等类型,具有重要的研究、艺术、文化价值。

大悲观音大士塔。古建筑,宋熙宁元年(1068年)神宗敕赐重建,历代多有修缮。塔建在火珠山巅,为八角九级楼阁式密檐砖石塔8米全部用红石垒砌二至九层均用青砖,层高逐层递减。塔高40米,造型朴实大方、巍峨浑雄,是中原地区宋塔的典型为研究宋代砖石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碑刻石窟寺及碑刻,其中宋代1通、金代1通、明代8通、清代4通。

《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宋刻元重刊,位于大悲观音大士塔前,是北宋通议大夫、同知框密院事蒋之奇撰文,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侍读蔡京书。碑身通高2.66米、宽1.46米,碑文记述汉化观音菩萨出生、出家、正道的过程。此碑在国内外佛学界和书法界影响较大,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汉化观音菩萨传说的实物证据。

《重建汝州香山观音禅院记》碑,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立,位于大悲观音大士塔后东侧,残高1.80米,宽1.92米,清嘉庆《宝丰县志》载“师俭书殊有奇致,金刻佳本,皆未能逾过之”。

《重修宝丰县香山大普门禅寺》碑,位于大悲观音大士塔右前方,明宪宗成化十五年(1479年)已亥立。赐进十、嘉议大夫、长卢都转运使虞廷玺撰文,太仆寺丞白良辅书丹,巡按监察御史翟廷惠篆。碑身通高2.56m,宽0.81m,厚0.26m,碑面二十一行,满行71字共985字。碑文十二行分五段有768字,主要记述1471-----1478年对香山寺进行的大规模重建和扩建及信奉观世音菩萨的传说、故事。

《重修香山普门禅寺记》碑,位于大悲观音大士塔后东侧,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岁在辛未赤冬十二月立。文林郎宝丰知事徐端撰文,文林郎致仕知县任杰篆额,宝丰县儒学教谕孟章书丹。碑身通高2.56m,宽1.1m,厚0.33m,碑面二十行,满行46字共570字。碑文十三行分三段有522字,主要记述香山寺历史及遭兵毁后寺僧募资重修过程。碑阴刻有功德施主名单。

《香山寺修造记》碑,位于大悲观音大士塔后西侧,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岁在辛未冬十二月立。戊午科卿贡进士刘奎撰文,文林郎致仕知县任杰篆额,宝县儒学教谕孟章书丹。碑身通高2.56m,宽1.12m,厚0.33m,碑面二十一行,满行47字共638字。碑文十三行分四段有565字,主要记述香山寺历史及遭兵毁后寺僧募资重修经过。

《重修香山禅林记》碑,位于大悲观音大士塔西侧,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岁次辛未十二月立。宝丰县儒学教谕顾相撰文,赐进十、景州知事白元篆额,宝丰县庠序徐自新书丹。碑身通高2.5m,宽0.87m,厚0.29m,碑面二十一行,满行62字共880字。碑文十四行分五段有751字,主要记述香山寺历史、建筑之雄伟及寺僧募资重修经过。

《重修香山寺钟楼记》碑,位于大悲观音大士塔东侧,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仲春立,辛亥(1611)年宝丰人赵舜庭复书。赐进士出身、大中大夫、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前礼科右给事中张经信撰文,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工部右侍郎、前四川道监察御史姚继可篆额,赐进士出身、中散大夫、巡抚南赣都院右佥都御史、前史科给事中李汝华书丹。碑身通高2.34m,宽0.86m,厚0.2m,碑面十五行,满行49字共664字。碑文十一行分三段有533字,主要记述香山寺钟楼重修及后重修的金碧辉煌。

《敕赐香山禅寺创建白衣观音九老阁记》碑,位于大悲观音大士塔东侧,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岁在重光大渊献中十二月吉日立。承德郎陕西西安府通判白鋐撰文,龙中居士书丹。碑身通高2.33m,宽0.96m,厚0.32m,碑面二十二行,满行53字共743字。碑文十四行分三段有596字,主要记述明代政府重视佛教及香山寺,九老与香山寺的渊源及捐资修建九老阁。

《重修伽蓝殿记》,位于大悲观音大士塔东侧,明熙宗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吉日立。郏县进士刘三凤撰文,寺僧隆元书。碑身通高2.55m,宽0.86m,厚0.22m,碑面二十行,满行72字共981字。碑文十四行分四段有900字,主要记述信奉佛法得善果,伽蓝殿重修。

《重修香山观音大士塔碑记》碑,位于大悲观音大士塔后东北侧,明毅宗崇祯三年(1630年)立。赐进十及第、翰林院国史修撰刘若宰撰文并书丹。因刘若宰是崇祯戊辰科状元,又称‘状元碑’。碑身通高3m,宽1.42m,厚0.3m,碑面十六行,满行49字共638字。碑文十四行分三段有607字,主要记述观音大士塔的创建年代,重修经过及香山寺的雄伟气势。碑文用狂草书写,笔意奔放、气势磅礴,是难得的书法佳品。

《重修香山大普门禅寺碑记》碑,位于大悲观音大士塔后东侧,清世祖顺治十二年(1655年)岁次乙未季夏立。钦差整饬河南等处分巡兵道提刑按察司佥事范承祖、纪纲父撰文,于汝燕书丹,杨陌云篆额。碑身通高2.65m,宽0.86m,厚0.3m,碑面二十行,满行79字共1193字。碑文十七行分七段有1132字,主要记述香山寺气势,重修经过及劝信佛法。

《香山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普门禅寺重修记》碑,位于大悲观音大士塔后东侧,清世祖顺治十三年(1656年)岁次丙申孟秋立。内院掌秘书院事太傅兼太子太师大学士范文程撰文,钦差经理河南军备镇守河南开封归德府总兵官都督佥事范承宗篆额,钦差分巡河南道按察司佥事升山东布政使司镇守东山兵备道书丹,碑身通高3.5m,宽1.37m,厚0.39m,碑面十八行,满行78字共802字。碑文十三行分八段有664字,主要以崇孝并结合观世音菩萨行孝正道,劝士人心顺清庭,尊奉新朝新君。

《重修香山寺碑记》碑,大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立。碑文分6段有605字。主要记述崇祯末‘流土之变’,寺内殿宇均被焚毁,只余大士塔一座,寺内僧侣数百人被屠戮几尽,存活几人游奔他方,后有名为福聚的僧人携徒庆洪修行于此,修复各殿恢复规模,寺内香火日增的故事。

《重修大雄宝殿记》碑,位于大悲观音大士塔后西侧,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立。陕西汉中府略阳知县李扈撰文,文林郎知宝丰县事杨宫建校阅,云南北胜澜沧节制永宁丽江等处地方副总张虎书丹,碑身通高2.08m,宽0.86m,厚0.28m,碑面十三行,满行47字共339字。碑文八行分二段有301字,主要记述知县杨宫建重修香山寺大雄宝殿,后续建天王殿、四面佛殿、广生殿、弥勒殿、包公殿、魁星楼和水门阁楼。

 

塔林遗址遗址,在香山寺西南隅,占地40亩,明代已49座,经幢7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遭,现为农田,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