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翟集村

时间:2017-02-11 来源:

  李庄乡翟集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发展历史的古村落。汉文化奠定了翟集的文化基础,丰富了翟集人的生产生活,使人杰地灵的翟集村人才辈出,名人频现,仅明清两代受皇封者就达六十多人,他们所住的宅院大部分尚存,宅院布局传统规正,建筑地方特色明显,艺术性、观赏性强,时代特征明显,中原地域文化突出,自然历史风貌典型,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翟集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地貌,特申报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现将翟集村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落概述

  翟集村是一个有1895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中原名村,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李庄乡西北部,东临运粮河,西临翟庄村,南临南石公路,北与郏县交界,该村现有翟东、翟西两个行政村。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3250亩,人口3852人,地势西高东低,辖区内南石公路和多条村村通道路相连,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清静自然。

  2013年6月,翟集村被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化厅、财政厅公布为“河南省传统村落”。翟集村不仅有两千多年来声名远播、久盛不衰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翟集米醋(冯异米醋),也是东汉名将大树将军冯异的故里,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观音妙善传说传承村。妙善传说2011年已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妙善传说是宝丰人民世代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塑造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美好形象以及她在宝丰出生、出家、得道正果的动人传说。

  宝丰县是佛教最早传入区域之一,建于公元前523年的古父城位于宝丰县东部李庄乡境内。西汉初改父城设县,内有楚庄王祠(俗称楚庄王故宅),相传是楚庄王三公主妙善的出生地。城中有白雀古寺,传为妙善的出家地,建于东汉光和年间的香山寺相传是妙善得道正果之地。在宝丰县境内,自古就有浓厚的佛教信仰氛围,北朝中后期佛教兴盛时寺院毗连相处,观音信仰尤盛,在佛教汉化过程中,构成了妙善传说这一民间信仰、民俗文化产生、传承与发展。三皇姑妙善的神话传说在翟集村不分男女老幼都会讲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在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中,每一个翟集人都是故事家,大家在田间地头讲,在课堂上讲,在茶余饭后讲,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多种版本。村上上至八十岁老人,下至五六岁儿童,基本上都会讲说观音妙善传说故事,该村传承状况良好。

  二、建制沿革

  翟集村始建于商代,因翟姓居住,有集市得名,早在商代盘庚时期,翟集居民即借当地运粮河泉水打曲淋醋,遂形成集市。至东汉,城池醋坛已成规模。城东运粮河古名清河,春秋战国时期,紧邻城边的父城,曾是楚国的边关重镇,楚太子在此驻守,这条河成为调运军粮的水上通道。运粮河又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称作龙山水。

  翟集村是大树将军冯异的故里,冯异素好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冯异早年为王莽效力。后归奔刘秀并立下汗马功劳。冯异是东汉佐命虎臣,他作战勇敢,常为先驱,善用谋略,料敌决胜,治军严明,关心民瘼,东汉创业,其功甚伟。尤其是冯异平赤眉、定关中之功,深得汉光武帝刘秀的信任。冯异平定关中之后,曾有人言冯异有为“关中王”之心,而冯异本人也颇不自安,提出要留妻子于洛阳,但光武帝则对此流言毫不在心,命冯异带家眷一同回关中,表示了对冯异的极大信任。冯异为人谦退,从不居功自傲。光武手下将领有时互相在一起争功,而冯异则独自在树下,并不与其争功,得到了“大树将军”的美名。

  冯异的业绩主要体现在军事上,他的名字也更多地出现在军事史上,现在的普通百姓对他了解还不够全面。近几年,随着市、县两级专家对冯异的研究日渐深入,冯异的“知名度”在本地逐渐回升,人们不仅为家乡有这样一个人物感到自豪,还发现了他的商业价值。随着以冯异命名的商品行销外地,原本不知道冯异的外地人也知道冯异了。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本地是先有冯异,后有产品;外地是先知产品,后知冯异。为了纪念冯异,几年前李庄乡还在古父城遗址附近修建了一座仿古建筑--冯异故里。去冯异故里前,冯异故里收集了大量的至少是明清以前的文物,有巨大的石牛槽、古朴的碑帽、做工精致的家具。

  三、历史传统建筑

  翟庄村现存传统建筑965间,其中明清建筑762间,总建筑面积19680平方米,规模不同,形制各异,其风格以中原形式为主,错落有致,连片成群,极具价值,其代表性建筑组群如:

  (一)白雀寺

  白雀寺一目全览,门分前后。前大门正迎着火龙山,北大门紧临着庄王的金銮宝殿。前大殿、后大殿和中间的《大雄宝殿》将整个寺院分成三个天井。后大殿的左右又有三栋配殿。东有旁门,别开一院,此院为生活区。南大门东侧有三间东屋,乃寺院的警卫室,全天二十四小时负责寺内的治安保卫工作。进去南大门,两条南北甬路分别在前大殿和大雄宝殿的东西两侧。各殿前均有一个很大的生铁铸成的焚香炉。殿与殿之间及四周广阔的天井空间可容数千香客和游人。

  近几年白雀寺获得了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各地香客出资,政府拨款,翟集村出地,才建成的南北长一百多米,东西宽八十余米的长方形寺院。建筑结构严紧,造形古朴典雅,院内宽敞,屋里明亮,周边环境宜人,是理想的拜佛、旅游、观光的处所。原寺院总体结构比现在的要大一些。说是“院”其实没有围墙。在现今寺院东南角的墙外,隔沟的耕地内有一栋三间坐北向南的关帝庙殿。关帝庙对面,即现在寺院去马庄村斜路南边的高阜处是用土堆起来的戏台子,所请的戏班子便利用这个土台子演戏,台子的前右方是三间火神庙殿。现寺院南门前靠东边距门口三十米左右处有一片圆椎形的秃顶墓表,那是姑姑坟;南门前靠西边距门口五十米左右有一片形如葫芦的墓表,此墓表有两个葫芦的,也有三个葫芦的,那是和尚坟。和尚坟的占地面积要比姑姑坟的占地面积大一倍多。前大殿的前面和东面是碑林,其它地方也有石碑但不集中,石碑高低不等,有两米多高的,也有一米左右的,还有一些高碑,它的上端不是圆弧形的,而是刻有龙凤图案的,非连体的石碑,另有两栋圆柱形六棱高三米左右的石柱碑,分立在现在南门处的两侧,碑身刻有对联类文字,柱碑上装有朝天兽。更有一块别致的长方形石碑,它是横放的,碑文是篆字。

  而今白雀寺终日游人和香客不断。每逢初一、十五日,前来朝拜的人们摩肩接踵。各大殿中往往挤得香客不能跪下焚香和祈祷。邑辖各地的文艺爱好者也常在初一、十五前来献艺。界时铜器社、腰鼓队、上了年岁的老年秧歌队,不同打扮的说唱团、小戏曲等名目繁多。游人也东一群,西一群地围在一起,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欣赏着各自喜欢的节目。

  (二)翟集关帝庙

  翟集关帝庙位于宝丰县李庄乡翟东村东。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南北长33.5米,东西宽18米,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现存大殿三间和卷棚三间。大殿面阔10.5米,进深8.4米,硬山卷棚勾连搭琉璃瓦顶,檐下施龙首形斗拱,梁、柱、檩、椽等木构件均施彩绘,有明柱6根、卷棚面阔10.5米,进深5米,间隙1米,卷棚顶灰色筒瓦盖顶,明柱4根。地基均为红石、墙体青砖红石混砌,有墀头,卷棚内立有民国五年重修功德碑一通,该庙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误登记为三官庙。2012年9月被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翟东付家祠堂

  翟东付家祠堂位于宝丰县李庄乡翟东村中部。清代建筑,原建筑布局不详,后被改建。现存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0.2米,进深8.2米,建筑面积84平方米。前后檐明柱6根,木质雕刻隔栅门窗,门上刻有喜鹊、干枝梅、蝙蝠、鱼等图案,有精美雕刻的墀头。有正脊和垂脊,脊上有花样砖雕,地基红石。墙体青砖土坯混砌,后建前墙为土坯墙。祠堂内有碑刻一通,字迹朝下,内容不详。

  (四)翟东王家大院门楼

  翟东王家大院门楼位于宝丰县李庄乡翟东村王家大院。该门楼建于1924年,坐西朝东,面阔3.95米,进深5米。正面红石拱券门,门额上方有一红石雕刻圆窗。地基红石,墙体青砖镶红石垒砌,硬山灰瓦顶。有正脊和垂脊,脊上有花样砖雕,檩上写有“甲子岁夏历三月上旬王安雅堂主人创建大门楼一间,吉日”。该建筑为王家祠堂大门,当时大门建好后,王家逐渐败落,仅存一门楼。

  (五)运粮河

  运粮河位于宝丰县李庄乡翟西村东南60米。该河属常年河,境内河段长10公里,流域面积18平方公里。据《宝丰县志》记载:古代苗庄王曾动用民工开挖一条南源白雀寺北连汝河的人工河,以航运粮草,故名。此河有二源,东源在沛公垒,西源在龙山北麓龙阴沟,二源于蔡河塞汇合后北流至李庄乡闪庄村入郏县。

  (六)翟集王清勋老宅

  翟集王清勋老宅位于宝丰县李庄乡翟西村中部。系建于清代,现仅存东屋5间。坐东朝西,临街房屋二层,面阔五间15.5米,进深5.5米,建筑面积85平方米。地基为青石,墙体青砖垒砌而成,红石劵门。二层有三扇窗户,木质楼板,硬山灰瓦顶。

  (七)翟集段炳军老宅

  翟集段炳军老宅位于宝丰县李庄乡翟西村中部。系建于清代,现存正房和临街房两部分组成,坐西朝东。正房三间面阔10.5米,进深5.2米,建筑面积80.4平方米。地基、墙体均为红石垒砌,二层为木质楼板,有一方窗。临街房三间,面阔9米,进深5.2米,建筑面积46.8平方米,地基为青石,墙体青砖垒砌而成,木质门窗,硬山灰瓦顶。

  (八)翟集王子明老宅

  翟集王子明老宅位于宝丰县李庄乡翟西村中部。清代建筑,现仅存南屋5间二层。坐南朝北,面阔15米,进深5.5米,建筑面积165平方米。地基红石,墙体青砖镶红石垒砌。一层有两双扇门,三窗户,二层中间有一方形窗户,方窗两边各有两个圆首形窗户。木质楼板,硬山灰瓦顶,砖木结构。

  (九)翟集王绍老宅

  翟集王绍老宅位于宝丰县李庄乡翟西村中部。清代建筑,现仅存正房3间、临街房3间二层、东西厢房3间。坐南朝北。正房面阔10米,进深6.8米,出前檐,明柱2根,双扇门上方有一方窗,脊檩上写有“光绪二十七年建”。东西厢房面阔9米,进深5米。临街房二层面阔10米,进深7.8米。二层两侧窗户有砖雕窗眉,木质楼板。总建筑面积314平方米。地基均为红石,墙体青砖垒砌,硬山灰瓦顶,木质门窗。

  (十)翟集谢家大院

  翟集谢家大院位于宝丰县李庄乡翟西村中部。清代建筑,坐北朝南,据说:清代谢家祖人被任命为五品州官,修建谢家大院,为一进三宅。现仅存临街房七间二层,(含门楼一间,居中),面阔22米、进深5.3米,建筑面积234平方米。墙体青砖红石混砌而成,砖木结构,门楼上方有一圆形砖雕窗户,有正脊和垂脊。

  (十一)翟集李永生老宅

  翟集李永生老宅位于宝丰县李庄乡翟西村东部。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现存北屋三间。面阔9米、进深5.2米,建筑面积93.6平方米。地基为红石,墙体青砖垒砌而成,硬山灰瓦顶,木质门窗。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观音妙善传说

  宝丰县是佛教最早传入区域之一,建于公元前523年的古父城位于宝丰县东部李庄乡境内。西汉初改父城设县,内有楚庄王祠(俗称楚庄王故宅),相传是楚庄王三公主妙善的出生地。城中有白雀古寺,传为妙善的出家地,建于东汉光和年间的香山寺相传是妙善得道正果之地。在宝丰县境内,自古就有浓厚的佛教信仰氛围,北朝中后期佛教兴盛时寺院毗连相处,观音信仰尤盛,在佛教汉化过程中,构成了妙善传说这一民间信仰、民俗文化产生、传承与发展。三皇姑妙善的神话传说在翟集村不分男女老幼都会讲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在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中,每一个翟集人都是故事家,大家在田间地头讲,在课堂上讲,在茶余饭后讲,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多种版本。村上上至八十岁老人,下至五六岁儿童,基本上都会讲说观音妙善传说故事,该村传承状况良好。

  (二)翟集米醋制作技艺

  翟集米醋传统酿造技艺为市级非物质遗产项目,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目前翟集村以户为坊的米醋加工作坊就有几百家,已经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米醋产业链。

  (三)古刹庙会

  农历三月二十八、八月初六、十五、九月初九有古刹会,农历每月逢五有会,单日有集。

  (四)秧歌舞

  翟集村秧歌舞是宝丰县李庄乡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秧歌舞成为欢度节日、庆贺丰收、迎送佳宾、开业庆典、增进友谊的礼仪。

  (五)编织、纺织

  编织品主要有挎包、手提袋、坐垫、苇席,荆篮等,前三种的工艺水平相对较高。纺织品主要有棉布、床单。

  五、典型的历史环境要素

  (一)运粮河

  古名清河。春秋战国时期,紧临河边的父城(今宝丰县翟集村),曾是楚国的边关重镇,楚太子在此驻守,这条河成为调运军粮的水上通道。运粮河又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称作龙山水。运粮河从村西南、村南向村东流向汝河。

  (二)古井

  翟集古井有四口,井水甘甜可口。

  (三)寨墙

  寨墙为土质,高三丈,宽八尺,总长度约为1500米,墙外面有三四丈宽的寨壕,寨壕内有水。有四个寨门,寨门全部用最好的榆木建成。

  (四)历史街巷

  有东西主街一条,南北主街一条。马家拐街、关帝庙后街、付家胡同呈东西走向与南北主街相交呈路网。街道全部是水泥路面,主次街道相连。

  六、建筑特色及价值评估

  (一)建筑特色

  翟集村地理位置优越,米醋产业极为发达,家家都有米醋加工作坊,交通便利。村中仍保存着多处明清时期的住宅,“翟东付家祠堂”、“翟集段炳军老宅”、“翟集王绍老宅”等几十户大户人家的宅院,共有房舍一千多间,结构严谨,气势恢宏,各种雕刻工艺精巧。通过这些建筑,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我国北方建筑的建筑风格。

  1、建筑规模:翟集村内现存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群,在历史街区、古街道、水系、环境风貌等方面基本保持了传统格局,在面积和体量上形成了一定规律,这种历史村落在古代战争频繁、近代历史落后的中原地区得以保存是非常难得的。

  2、建筑布局:从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式看,翟集村传统建筑布局以北方四合院形式为主,。建筑形式不仅有北方的官式做法,而且又融入南方建筑细腻的做工和极具特色的地方手法,丰富了翟集村的建筑特色。店村建筑,多为砖木青瓦房,属典型的明清四合院建筑。所有的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而建,坐北朝南,冬避寒冷,夏迎清凉。

  3、建筑材料:从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工艺上看,房屋墙体采用了“里生外熟”的砌筑方法,即里为土坯,外为青砖,中连跋石,坚固一体,冬暖夏凉。地基为红石精雕细磨垒砌而成,每两层红石条密不容刃。所以历经近两百年地基无变形,房屋坚固如初。

  4、木雕技艺:明清古建筑清一色的木构架,木雕、木刻成为村中古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木雕包括飞禽走兽、神话传说、戏曲故事、人物花鸟、文房四宝等。雕刻技法多种多样,如圆雕多施于家具、单体物件或斜撑等处;浮雕施之于隔扇的涤环板、雀替等处;透雕则施之于隔扇、漏窗、祖龛等处。有时一处雕刻品上,往往多种工艺并用。

  (二)价值评估

  1、历史价值:翟集村传统建筑规模宏大,类型齐全。这些建筑从明代晚期一直延续到现在。为我们研究明清建筑提供了极好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建筑史学价值。翟集村古建筑、古民居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对我们研究中原地域文化和建筑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艺术价值:翟集村四周环境优美,构成了包含“农舍、老宅、园林、田地、水系”等典型的豫中乡村居住环境保存了此区域典型的民居历史风貌。建筑单体特色突出,群体布局严整,体现了民间朴素的审美价值,具有较高的民俗艺术价值。此外,密布于建筑各处的木雕、石雕、砖雕、手法多样、雕刻精湛、栩栩如生。这些绚丽的浮雕、透雕木刻画面,艺术价值也极其珍贵。

  3、科学价值:翟集村中的传统建筑是中原民居的代表,不仅集中反映了中原民居的布局、结构、构造、家具陈设等特征,而且多为官宅,风格尤为独特,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建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4、研究价值:翟集村现保存有部分寨墙和寨河,东西主街一条,南北主街两条,村民沿街而居,村内现有保存尚好的古四合院建筑多处、这些古民居建筑群除少部分被人拆除或翻新外,大部分保存了创建时期的原有风貌,是研究明清村落布局的有力证据。

  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一)制定文化保护规划

  1、主要保护内容:保护历史建筑及周边地区的整体景观,重点保护历史建筑、老宅、街道、小巷等形式的历史空间结构。保护各级文保单位、构筑物及典型的风貌建筑。保护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地方特色的民俗和文化内涵。除历史文化价值外,传统人居环境也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和研究价值。

  2、保护范围:保护范围为整个翟集村(含翟东、翟西)。

  3、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与保护,必须将文物单位建筑修缮和环境整治和改善相结合,景点保护与街区成片保护相结合。重视并加强考古工作,特别注意对古墓及周边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

  4、传统地名的保护:传统地名是翟集村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加以保护,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

  5、规划实施与管理:强化本规划对保护和发展的控制,并在本规划指导下,逐步搞好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维修、考古与展示,协调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间的关系,村内进行相应的环境整治和绿化种植。在此基础上,结合翟集村整体规划,认真策划实施保护规划。

  (二)制定李庄乡翟集村文物保护办法

  保护办法主要内容是:

  1、乡政府将文物保护事业列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机制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2、乡政府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并纳入村建设规划。

  3、乡政府制定总体规划前,根据需要,由规划部门会同文物保护单位,制定保护措施,并纳入规划。

  4、对文化遗产的原地保护、迁移、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2014年3月公布为河南省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